我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解佛法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解佛法

佛學的基本問題是什麼?
從經文上可以看出,佛學的基本問題是除去苦厄。

怎樣除去苦厄?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就是成無上正覺。

怎樣成無上正覺?
要能照見五蘊皆空。關鍵點是“空”,和“照”。
五蘊包括 萬物和“我”。 要明了萬物和“我”都是“空”的,就了成佛,就能除去一切苦厄。

什麼是“空”?

我本來以為“空”就是沒有;“色即是空”就是說世間之萬物都是幻覺假象。
佛說“色即是空”是讓眾生“放下”,不要執於“物質”。
最近讀心經,發現這“空”不是這樣簡單,這空是所謂的“第一義空”。

什麼是第一義空
五蘊皆空, 但五蘊都有假名。 杯子是空,但它又叫“杯子”,它即空“無”,又借“杯子”之名“有”。
即空即假, 非[有]非[無][亦有亦無]就是第一義空。

還是不明白?
“色即是空”,是說物質是“空”的,讓人不要執於“物質”。
“空不異色”,是說空和物質一樣, 讓人也不要執於“空”,為什麼說“空”和“色”一樣呢? 因為 “空”也是一個假名。 世間本沒有“空”這個事物, 只是給這個名字只是為了文字記錄方便。
“空即是色”,如果這是佛對空的定義之一,那你會發現佛說得很狡辯。 空是什麼呢? 空就是色。 在空就是色的前提下, 說色即是空,怎麼會錯呢??  A=B, 所以B=A, 因為A和B相同,所以B和A不異。。。
但如果這是真的,這幾句倒來倒地,說幾遍,不能論證什麼,有什麼意義呢?
類似的問題,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那他為什麼要寫“道”?而那他這句算不算“常道”呢?
佛的“空”是不是因為是“常道”而變得“不可道”了呢?

經文中的“無”
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一大堆“無”。這些無的對象是什麼呢? 其它這些東西都是佛自己先搬出來的名詞(假名),前一有一大堆是用來描述世間的,後面一大堆是用來參悟脫離苦的方法的。
前半部分的“無”用來否認自己和世人對世界世俗的認識, 所半部分“無”用來否認佛教前期宣揚的成佛修行方法。可以說是“照”之後對自己以前思想的自我批判。


最絕的除了“空”,就是“照”了。照是不用“想”而明了的事理。
我想有兩層意思,
1是你對這個事理非常了解。隨時隨地都在你的意識之中。 就如人的條件反射,受光瞳孔自然縮小。
2是你對這個事理深信不已,沒有任何懷疑的想法。 或者你根本沒想過它會是錯誤的。
這個很難做到。 如果是嬰兒,可以從小說教,讓他把一個想法記在頭腦最深處, 二是讓它不產生一切懷疑的機會。正如上帝在大多說母親身上做到的“要愛護養育自己的兒女”的想法一樣。 大多母親沒有多餘的算計就含辛茹苦地把兒女養大。
可要讓我現在相信“五蘊皆空”,可能還要找更多的資料想明白什麼是“空”先。

今天讀完了《趙朴初居士釋佛》,對“空”明白多了:
法空性
一切法是因緣和合的現象,沒有主宰的本體。=》色空 (我 屬於 色 =》 人空 = 我空、無我)
色法沒有不變的實性,“當體即空”,所以說色即是空。

龍樹 諸法實相論
眾木聚生而為林,“林”為假名,無自性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1.基於因果律
2.空 = 非有非無,非生非滅, “空不可得”
3.二諦:世俗諦(世間真理,用世俗的眼光看物質)、第一義諦(絕待真理,從本質上看物質)。兩諦是二而不二,所以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即“中道義”。(為人間佛教和出世佛教做理論基礎?)

本文最後更新20070204

轉載請註明: 轉自船長日誌, 本文鏈接地址: http://www.cslog.cn/Content/du_xin_jing/zh-hant/

此條目發表在 我思我在 分類目錄。將固定鏈接加入收藏夾。

我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解佛法》有 5 條評論

  1. ----- 說:

    有大知慧的人,苦修成大正大覺之即成佛之時,就出再次融入到宇宙中同一的元素中,進入到宇宙無量劫寂靜不變的狀態中….功德圓滿

  2. 小修 說:

    本無種種病,何用種種葯

  3. 無修之道 說:

    修佛不是單一的入迷於它切要與實際聯繫,方可無我的境界。

  4. 釋明 說:

    除六道外,得道高僧是以什麼狀態被西方三聖接走的?是以靈魂?是以靈光?還是以其他什麼什麼?

  5. 釋明 說:

    以上答案請發送郵箱:sjmnsws@qq.com 2009-8-30
    釋明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