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歸檔:windows

exFat分區很不靠譜,R-Stuido很強大

因為電腦上有Mac OS X系統和Windows系統,所以留了一個共用的硬盤分區。Mac系統使用的是HFS+分區系統,而Windows使用的是NTFS文件系統。這兩種系統是不兼容的。Mac OS X可以讀NFTS系統上的文件,但是不能移動修改或刪除上面的文件;Windows呢則乾脆完全不認HFS+分區,當它不存在。那個共用的硬盤分區為了考慮兩個系統的兼容問題,我使用了exFat文件系統。

exFat分區是微軟搞的。說是為閃盤等定製的。解決了FAT或FAT32系統不支持4G以上單個大文件等問題。關鍵是Windows 7和Mac OS X都可以原生支持。所以我選用了這樣一種分區格式。 分區大小為500G,我在上面存了300多G的文件。

一周後,我打開電腦,想找一個文件,發現好像找不到,再仔細一查,發現存放那個文件的分區不見了!!!就是那個exFat分區。

一身冷汗(雖然上面大多是遊戲。。。但進度和截圖)。Google,論壇轉了一兩小時,試了幾個國產軟件(電腦又被加了幾個插件,IE首頁估計又要被改了。。。),最終找到了R-Studio! Dos上的FAT,WIndows使用的FAT32、NTFS、exFAT,蘋果使用的HFS+, Linux使用的ext3分區,好像都可以數據恢復。馬上找了一個大硬盤,將壞分區里的文件慢慢考了出來。之後估計再也不敢使用exFAT文件系統了。 把那個分區老老實實地格成NTFS,然後把備份出來的300多G文件重新考回去。。。豐實的一天又過去了。

發表在 其它 | 標籤為 , , , , , , , , , | 留下評論

將Windows 7安裝到esata接口的外置硬盤 並從esata接口啟動筆記本電腦

原來要實現標題所描述的結果是很難做到的事。 我一直想着esata應該會被當成一個普通的sata接口對待,安裝系統和從這個接口啟動易如反掌。事實上卻不是這樣的。

我使用的筆記本電腦是聯想昭陽K29。我搜索過goolge,看到不少人的ThinkPad T510/T410/T420/T520 好像也實現不了從esata裝系統和啟動系統。 只聽說W520能成功的。

我勉強算是在我的K29上實現了。我是經過了兩天的努力。比預算的時間多花了100倍左右。而且也只能算是勉強成功。

首先是在esata外置硬盤盒上安裝Windows 7。 Windows 7 竟然不能安裝在這個外置硬盤盒。 它好像覺得到了這個外置硬盤盒沒有辦法引導系統,所以不讓安裝。不是格式化的問題,也不是GPT分區的問題,也不ACHI的問題。。。(我每個可能花了半小時排除。。。) 這個問題容易解決,還好家裡還有台式電腦。 我把硬盤盒的硬盤拆出來,放置到台式電腦里然後在台式電腦上安裝好Windows 7再裝回了Esata硬盤盒裡。 問題解決!

然後是從這個esata硬盤盒上啟動Windows 7。 在Bios里,你可以設置從內置硬盤啟動、從USB光驅、USB移動U盤啟動,甚至從網絡啟動,就是沒有從esata接口啟動的選項(那個ATA HDD2,ATA HDD1)都不是。最後找到的方法是從另一個可以啟動的媒體啟動(如內置硬盤,U盤),然後在這個啟動盤裡面安裝第三方引導程序,如變色灰,如clover(需要主板支持uefi啟動,硬盤要分成GPT分區),然後從那裡切換到外接的esata硬盤盒啟動。

理論上這個方法是保險的。但竟然還有問題:Bios只有在一定的幾率能在啟動過程中識別出esata硬盤盒(正如有一定的幾率會識別不出USB硬盤一樣)。大部分次數,我的聯想K29的啟動過程都沒有識別出那個ESATA硬盤盒,所以在變色龍里也沒有那個硬盤裡面的系統選項。 大概10次重啟,會有那麼一兩次,我能看到安裝在esata外置硬盤盒裡面的windows 7系統,並有機會從那裡啟動電腦。 不知道新版本的bios固件會不會解決這樣的問題。

發表在 其它 | 標籤為 , , , , | 留下評論

蘋果,windows, iphone, ipad和android多平台網站密碼、瀏覽器書籤、文檔文件等同步工具

xmarks是一個多平台的瀏覽器書籤同步工具。我一般在Mac的Safari上瀏覽網頁, 所以Safari上有經常用到的網站書籤。使用xmarks,可以將這些書籤同步到同個電腦的FireFox或Chrome瀏覽器上。 之前我使用過xmarks,但後來他們宣布停止開發了也就沒再使用。 今天從LifeHacker那裡了解到xmarks竟然復活了,而且還多了iphone,android手機等平台。不過現在同步到手機好像是收費功能。 希望早日有人山寨出免費版,或是我寫這介紹文章的最主要動機。。。

另一個讓我意外的是現在xmarks是和LastPass狼狽為奸的。

LastPass,和1Password類似,是一個瀏覽器插件, 用它可以記下所以網站的登錄用戶名和密碼, 比如某個論壇的登錄密碼。 下次打開這個論壇,需要登錄時點擊一下瀏覽器工具欄上這個插件按鈕,LastPass會自動將你的用戶名和密碼填寫到論壇登錄頁面上。LastPass不但支持密碼記錄,同時還支持IE, FireFox, Safari, Chrome等不同瀏覽器里同步, 還支持Windows,mac, linux, iphone, android, symbian等不同平台。 所以,基本上有了它, 你可以忘記你是誰和那個證明自己是自己的密碼了。。。 而且,不同於1Password,它是免費的!

現在xmarks好像是lastpass公司的了。 lastpass公司為這兩個軟件提供特別功能的收費服務。

文件同步方面,DropBox還在牆外(牆外好多東西啊。。。網站一個接一個被牆,人民情緒一直穩定,ZF在溫水煮青蛙啊), 沒找到方法使用, DropBox之前被封了,所以我使用SugarSync, 用它可以將電腦上的文檔,照片等文件同步到手機上。 下面是我的推薦鏈接, 點擊這個鏈接註冊,你我雙方都會增加500M空間:
https://www.sugarsync.com/referral?rf=fepjo0giwdkpm (註冊可能需要翻牆,但同步文檔時不用)

現在DropBox又可以使用了。但它目前只支持iphone, android和BlackBerry手機。Nokia的symbian系統還不支持。 網上有通過sugarsync曲線在symbian手機上使用dropbox的教程,需要的可以參考一下。

另外Evernote可以在windows, mac, iphone, ipad, android等多平台間同步便簽。Evernote的平台應該是在同類軟件中最多的。 可惜它在android上的易用性和界面不如Springpad。而Springpad沒有mac版本,只是在線網頁版, 而像我這種思想比較傳統的人,對要打開瀏覽器才能使用的網頁版應該程序總感覺沒有桌面版方便。

你一身多機了嗎? 有沒有更高明的同步技巧?

發表在 信息處理 | 標籤為 , , , , , , , , , , , | 6 條評論

致微軟關於windows怎樣在中國取得更大成功的建議

從一方面來看,windows在中國是成功的,比如它的安裝率是最高的--基本上每台家用電腦都安裝有windows操作系統。但對於微軟,有很大的問題,如很多用的是的盜版windows,無法從中國獲得相應的收入。針對這個問題,結合國內行情,我向微軟提出如下的建議:

1.宣布Windows在中國大陸永久免費

2.作出一系列艱難決定:所有windows不兼容QQ,推薦用戶使用MSN Messenger;windows不兼容FireFox/Chrome/Safari/360等瀏覽器,推薦用戶使用IE;不兼容google和baidu搜索,推薦用戶使用bing。

3.Windows每次啟動彈出MSN網首頁,顯大量風俗圖文;IE首頁為微軟導航網sm123.com,不可修改;MSN Messenger推出黃鑽會員服務,收月費;bing搜索前十個位置為廣告,按競價排名;推出Windows桌面牆紙收費功能,每張10微幣;系統每半小時彈出一個小廣告,帶音效。

如微軟聽從我的建議,從中國電腦基數和中國市場發展速度上看,不出十年,可借中國之力,螻蟻眾小流氓,PK百度,反超google。

發表在 其它, 我思我在 | 標籤為 , , | 2 條評論

Windows 軟件

 今天繼續了解東芝R150筆記本和Windows系統。 對Windows軟件有了更多的認識。

 
瀏覽器的話發現Google Chrome不錯。 特別是在加了一個讓它默認放大到150%效果的插件之後。 注意,這個插件現在好像只能在Dev版的Chrome上使用。
 
在蘋果下使用習慣了鼠標手勢軟件xGestures,沒有比較不習慣。今天找到了個Windows的手勢軟件:gMote。 其它都好, 就是不能識xGestures一樣的左右鍵連擊功能。
 
昨天試了微軟的桌面搜索功能, 感覺不太好。 今天又安裝上了Google Desktop搜索, 希望用它來替代蘋果上的spotlight。 Google Desktop搜索可以添加小工具, 我發現天氣玻璃球好用, 可以同時顯示好幾天的天氣。 準不準要觀察幾天才知道。
 
今天把酷靈輸入法刪除了。 因為它好像和freemind不兼容。 在蘋果下freemind就和中文輸入法不兼容, 沒想到在windows上又遇到這個問題。 今天換上了QQ五筆輸入法。 感覺很好。 可以五筆拼音混打。 有些忘記了怎麼書寫的字也可以流暢輸入了。字體設置成24號之後看着也舒服。 很好。
發表在 信息處理 | 標籤為 , | 一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