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公主

醉公主

近幾年幾乎沒有越劇電影了。 我發現了《醉公主》。
一開始就讓我感覺畫面很優美, 楊柳依着湖水, 小屋傍着古橋。 可惜整部電影也就幾個場景。
石小群 演的小生太俊俏了。王依麗也很漂亮。

但故事情節真的不怎樣。 短, 整個電影80 分鐘左右。 劇情也沒什麼大波動。

5

發表在 電影評論, 越劇柔情 | 留下評論

Superman Returns, 2006

Superman Returns, 2006

http://www.imdb.com/title/tt0348150/

藉著電腦CG技術, 超人同蜘蛛人,蝙蝠俠一樣,回來了。而且看故事情節,他還想在地球上再呆上些日子。

我是發現裡面有Kevin Spacey後才看它的。我經常想起他的 american beauty

5

發表在 電影評論 | 留下評論

讀 李開復博士給中國計算機系學生的建議

Microsoft的李開復在電視上我看到過。 我感覺電視上的他夸夸其談,或沒什麼真本事。
之後他又高調地跳槽到Google, 然後言正詞順擺出中國大學生的導師模樣, 我甚至開始反感。
今天偶然看到了他在Google頁面上的一篇文章《厚積薄發,有的放矢--李開復博士給中國計算機系學生的建議》,卻發現文章詞語懇切,內容條條是道。

首先,雖然標題說是給中國計算機系的學生的,但準確點說應該是給所以中國的程序員(計算機工程師)或正在學習計算機,想要成為計算機工程師的。

李開復在文章中提了7點。

第5點是團隊精神,第6點是創新意識。

我認為其它5點可以總結成2點,而且是最為中國大學忽視的兩點:一是要“練內功”, 二是要實踐!
一說“練內功”, 是指不要“練外功”。 要學精數據庫原理,而不是學生怎樣操作Ms Sql Server 2005; 要學精算法, 而不是掌握php 5.0 語法。 “內功”是程序的基礎, “外功” 是基礎的發揮, 是內功的表演舞台。 外功不斷在變化, 今年流行ASP.net, 但明年或就流行Ruby on Rails了, 誰又保證Ruby on Rails不被更新的東西替代? 更別說擺明了有效期的sql server 2005了。 “內功”則不然, 不但“內功”紮實了, 打出來的招式猛, 而且“內功”好的人可以“以無招勝有招”, 面對不斷更新的編程語言和工具, 可以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二說要實踐。中國的大學生太缺少這個了。 也有沒缺的。 馬化騰沒缺, 他馬上騰飛了起來。
大學的課程教的大多是語言或工具的膚淺基礎。 教程過時(而且還是東抄西湊出來的。。),老師不管,學生不練。李開復建議大學生在大學四年中要寫十萬行代碼, 而且要找時間到公司去“實習”, 這都是很實在的話。

好在中國人多。就算中國的大學不怎樣,國內還是人才濟濟。

發表在 信息處理, 成敗幾何 | 留下評論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文全文並註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雖然短小精悍,卻是大乘佛法的核心。讀懂了這經,大乘佛法的思想精髓或也就可以掌握了。

今天在網上看到一篇解譯得很清楚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雖然解譯得很好,解釋後文章卻太長,不方便閱讀。因此我刪除了很多不影響理解心經的內容,然後整理修改出下文,以方便大家快速讀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關於留言中多人詢問可否轉載本文: 可以轉載, 但要在文章中保留以下文字鏈接: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文全文並註解"轉自 船長日誌 http://www.cslog.cn/Content/xin_jing_jue 轉載請保留鏈接.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文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譯本截至清就有七種。以下是唐代三藏法師玄奘的譯本,它在中國最為盛行: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視頻

 

經題說明
【(摩訶)波若波羅蜜多心經】
    常念《心經》。
    「摩訶」是梵文,就是大。 佛說的「大」這是一個絕對的大。平時我們說的是相對的「大」,如這個火爐和房子比,說房子大,房子和樓比,它又小了。世間上哪有什麼大小,小的就是大的,大的又是小的,都是相對的,而這個大不是比較的,是絕對的,下文的「多」「勝」也有類似的意思。
 「般若」也是梵文,我們可以把摩訶般若翻成智慧,把[摩訶般若]翻成大智慧。但這很勉強。世智辯聰是我們學佛的八種障難之一!經中的智慧,是一種怎麼能夠了悟實相,契入證入實相的智慧。
   「波羅蜜多」是梵文。可以譯為「彼岸到」和「度」。諸佛以大智慧,勇猛修行,覺悟正道,永離苦趣,證入涅槃,這是彼岸。
    「心」,經題中「心」字的涵義有兩個:一個是中心,心要與核心的意思。大乘佛法是全部佛教的核心,般若是大乘佛法的核心,而《心經》是般若經典的核心,所以稱為《心經》。二者,心是指明當人的本心。人人都有一個真心,但我們現在本有的真心被妄心所遮蓋。現在這個我是個妄我,不是真的我。任何一個眾生,都有和佛一樣的智慧,和佛一樣的德相。這是我們的本心。眾生只是睡著了,正在做夢,種種顛倒。你把夢醒了,叫醒你,一醒就完事了。
   「經」是通名,可見經題概括很深的意思。

 

經文註解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可指觀世音菩薩。這裡的 「觀自在菩薩表示觀照般若已經自在無礙了的菩薩,不一定指觀世音。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在修行深般若的時候。深般若波羅蜜,加一 「深」 字就分別於小乘也能修習般若,而是大乘才可以明白入手的般若。
「照見五蘊皆空」
「照」 ,有心叫作想,無心就叫作照。照的意思是離開我們的妄念,像鏡子照東西一樣,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五蘊」 蘊是指“類、堆”。 佛把世間一切事物總分為五蘊(五類),分別是:色、受、想、行、識。
「色蘊」是物質這方面,一切萬物,凡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舌所嘗、身所覺,以及意所想到的東西都是色蘊。
「受蘊」我們現在看見了風扇,看見有一颱風扇,腦子就有所領受,內心生起一種領納的作用,來領納樂境(樂受)、苦境(苦受)及不苦不樂境(舍受)。
「想蘊」就是種種思想。
而我們這個想是念念不斷的,念念遷流就是「行蘊」
「識蘊」是我們能夠了別、認識,例如上述風扇轉動發聲,人最初只聽到聲音,隨即知道是聲音,這是耳識;同時傳達到意,能分別了知這是風扇轉動所發的聲音,這就是意識。
所以五蘊里,四個說的都是心,都是精神方面的,只有一個色蘊是有關物質方面的。五蘊都遮蓋我們本性,是妙明真心的障礙。
[五蘊皆空],五蘊沒有任何一蘊不是空。也就是說世間事物都是“空”的。
「度一切苦厄」 “苦”是痛苦,“厄”是窮困疾厄。佛認為人世間充滿了苦, 而人生最基本苦有 [八苦] ,即:生、老、病、死 、「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色受想行識這五種東西很盛,蔭蓋了你,使你的妙明真心不能顯現,因此你有煩惱,這是苦的根本。)。如何去除這些苦,得到真正的自在是佛法的根本目的。觀自在菩薩在修習甚深的大智慧到彼岸時,以般若妙慧觀照世間事物,了達五蘊並非實有,當體即空,因此能「度一切苦厄」。

以上是經的總綱,下面依此廣釋。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觀自在菩薩答覆舍利子所提的問題,所以首先稱他的名字,舍利子
 [色] 指「五蘊」中的 「色蘊」, 指看得見的,摸得着的,聽得到的,這樣一些能感受到的東西,是真實存在。也就是平時說的[物質]。
 「色不異空」後四句都是說色(物質)和空是等同的。
 佛為什麼說世間的物質都是[空]的呢?
 佛學認為物質都是由更小的元素組成的。和物理學上說的物質由分子、原子組成的道理類似。如一颱風扇,你可以把它拆成電動機,底座等部件,而些部件是由不同的分子原子組成的。這樣分解之後你發現裡面不存叫“風扇”的東西。 風扇之所以被稱為“風扇”不是因為裡面的原子分子有風扇的特性, 而是因為這些分子原子按一定的規則組成了一個具有送風這樣一個功能的東西, 而這個規則(因緣)外在地決定了它是“風扇”, 其實本沒有被稱為“風扇”的本體,如果把這個風扇熔化了,用同樣的成份,工人可以做成水桶或檯燈。 根據這樣的道理,佛說物質是“空”的。 顯然這個“空”不是指現在科學上說的“真空”, 而是指物質沒有主宰的本體、沒有不變的實質。
請參看另文解釋「色即是空」
 為什麼同樣的意思要重複四次?原來這四句是對不同的人說的。
 「色不異空」句是對凡夫說的。因為凡夫執著世間的物質東西是實有,所以告訴你是空。讓你破除這樣一個執著。
 第二句[空不異色]是對小乘佛僧說的,他們證了空,卻執著空,空成了被執著的東西。這是提醒空也是色,故說「空不異色」。
 [色既是空,空既是色] 這兩句是對菩薩說的。菩薩圓融無礙,所以對他們來說[色既是空,空既是色] ,色空不二。
    「五蘊」中[色]所產生的東西既然是空,眼睛所接受([受])的也都是空,所引起的[想]當然也是虛妄的,於是表示思想遷流的[行]蘊也是虛妄的,那些了別([識])當然也是虛妄的。「色」字一破,下面的就都破了。所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大士再喚舍利子,並進一步開示說, 這一切諸法本來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本來沒有五蘊。
 佛說的「法」是一切事物,有形的、無形的、道理、概念、抽象的、具體的,一切一切都可以稱之為法。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眼耳鼻舌身]是人用來感知色蘊的器官,[意]就是受想行識四蘊。這六樣合稱為 [六根],一句合起來代指五蘊, 前面加個”無“,就是說五蘊皆空。
[色聲香味觸]分別對[眼耳鼻舌身]的感知內容。也代指色蘊,「法」是一切事物。這六樣稱 [六塵]。 前面加個”無“字,還是說五蘊皆空。
[六根]加上[六塵]為 [十二入]([十二處]),所以這句也可以指[十二入皆空]。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這句話代表十八界皆是空。 [界]是界限、區別、種類。眼等六根成六界,色等六塵又成六界,眼識到意識是六識,又成六界,共成 [十八界]。(十八界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

    上面的五蘊、十二入、十八界都無,破人我執,叫做為[凡人法] 。也就是告誡凡人的。
 從「無無明亦無無明盡」起,下面的是說給修佛僧的道理,破法我執,為[聖人法]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文中的[無明]和[老死]是 [十二因緣]中的兩個,因為十二因緣全部內容太多,摘了這兩個出來作為代表整個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說的是因果輪迴。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是教導我們,破除十二因緣的法執。
參考:關於佛學十二因緣內容

【無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叫做 [四諦][諦] 是真實不顛倒之義。
 人生是苦,真實不虛,就稱為[苦諦]。 一切可以招引苦果的種種惡因,例如無明,愛見等煩惱叫做[集諦]。 一切苦惱永遠的消滅叫[滅諦]。 一切能滅除苦惱的聖道(道即道路與方法)叫做[道諦]
 小乘佛教認為人生八苦交煎,苦惱無邊,所以首先是[知苦],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我們要消掉苦的因,所以要[斷集]。希望苦惱永滅,這就是[滅諦]。為此修習三無漏學,六波羅蜜,八正道等等聖道,即[修道]。
 大乘菩薩了知根本無無明,也就沒有煩惱,也就沒有苦,都是事相的顯現,都若夢中物事,醒來之後就消失。當體全空,本來無苦無集,無道可修。故曰:「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智]指[四智]
菩薩修行成佛,就是把八識轉成四智。前五識轉「成所作智」,第六識意識成為「妙觀察智」,如鏡照物,觀察得很清楚,但是沒有受影響,沒有分別,沒有痕迹。第七是執我,變為「平等性智」。執我有自、有他就不平等。自他都一樣,一切都同體,就轉為平等性智。第八識變為「大圓鏡智」,這也是個比喻,鏡子無所不照,一個又大又圓的鏡子。我們的鏡子是平面的,只照一方,如果鏡子是大的圓球,就無所不照。這個智慧無所不照,稱為大圓鏡智,成佛的智慧,所以佛就是把八識轉成四智。
 這為什麼說「無智」?就是說,轉識成智還是在你沒有成佛之前的事。真正到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是什麼呢?就是這句話: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不是還要你轉,你本來就具一切如來智慧。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大圓鏡智,本自具足,不是你修持轉而得的。所以「無智」。
[得]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可譯作「無上」, 「三藐三菩提」譯為「正等正覺」。合稱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所證的最高無上之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成就無上正等菩提。所謂新成只是恢復原來的本有,若有新得,就會有所增。經中前已示明「不增不減」,所以「無得」。「以無所得故」,這一句,總結以上五蘊等皆空的理由。

    這裡從西藏本補充一句做為參考。「是以無苦集滅道,無智無得亦無不得」。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菩提薩埵」就是通常說的“菩薩”的全稱。指立志解救眾生,要自覺覺他的人。觀世音就是一位菩薩。
菩薩依止般若波羅蜜多,就心無掛礙。
菩提薩埵是以無所得故,因為無所得故,你就無求無為。你無求無為,才能依止般若波羅蜜多,時時觀照眼前的萬事萬物當體就是空。如夢中物,夢中見老虎真實是有,要咬自己,而其實完全是虛妄,用不着害怕,對於一切都應這樣對待。若離妄念還有什麼牽掛障礙。故經曰:「心無掛礙」,也就自然「無有恐怖」了。
    無有恐怖,就自然「遠離顛倒夢想」, [顛倒]是一切不理智的思想行動。顛倒者,凡夫有四倒,二乘有四倒。
[凡夫的四倒]是把不凈的當乾淨的,把無常的當作常(就是把變化的當作永恆不變的),把無我的當做我(這個我,是個主宰的意思,認為自己焉能主宰自己。其實都是業緣牽引,根本無我。),把苦當做樂。
[夢想]即是妄想。
觀照純熟,妄想自然不起,一念不生,這就叫做[究竟涅槃]。[涅槃]之義是寂滅,或翻圓寂。因般若才能從無量煩惱中得到解脫。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世諸佛]指過去、未來、現在三世佛。
    不但是菩薩依般若而修,過去、未來、現在,三世一切諸佛也都是依般若而得最高無上之正覺。
至於以前一直講「無得」,此處突然出現佛得無上正等正覺,這正顯中道,無得之得,才是真得。得而無得,佛不作是念,認為自己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密咒為什麼稱為[密],因它的奧義不是眾生的思維所能了達。般若也正是這樣,「眾生之心處處能緣,獨不能緣於般若」。此兩者都是不可思議,所以用咒來形容讚歎般若。故云《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深般若]即是「大神咒」,因為同具無比的妙用;是「大明咒」,因同具智光普照之相;是「無上咒」,因都是以實相為體;是「無等等咒」,因為般若與咒同是一心,無有一法能同此心相等,此心能等同一切諸法,令它們同歸實相正印。故知咒與般若都能「度一切苦厄」,能惠予眾生真實之利,「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以前經文是顯說,觀自在菩薩指出般若即咒,此處經文是咒,乃是密說,指示咒即般若。所以本經顯密圓融不可思議。即有言說又有離言說。可是無言說中,正說般若[妙法];有言說中,正含無邊[密義]。所以蕅益大師說,此咒「正以不翻為妙」。
    總之,咒最好是不解釋,因為你解釋,只是把咒中無量的意思中說出一兩個,反而是局限了。你現在要體會本經,從有說到無說,從顯到密,到[離開一切思想],[離開一切含義],就更殊勝。所以不需要解釋。因為它巧妙就是從有說的文字到無說,從可思議到不可思議,從顯到密,如果你把它翻出來,通通變成可以理解的東西了,它的密意就消失了。禪宗往往單提一句無意味的話頭,也就是離開你現在這些思想、這些道理,叫你體會你本來面目,你的本性,你本來的妙明真心,所以密咒同樣也是如此。
關於密咒印順法師的另一種解說請參看:
http://www.fzrj.com/dszz/read-database=yinshun&book=a01&block=14&innercode=1.htm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一切眾生出苦慈航
般若有三:(一)實相是體;(二)文字是相;(三)觀照是用。從文字起觀照,從觀照入實相。可見從聞法到證果之間,所依的只是般若的照用。這個照用不是局限於道場佛堂之內,而是根據自身領會,貫徹到一切日用(辦公、管家、待人接物、飲食起居、運動遊戲等等)當中,使人們記得、認識、了悟五蘊皆空,諸法空相,而自然離開掛礙恐怖,顛倒夢想,自然漸入大覺之路。

我們談到很深的般若之心,因為六百部的般若經可以濃縮為一部《金剛經》五千字;五千字的《金剛經》可以濃縮為一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二百六十字。所以這一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代表了六百卷的般若,是如來一代時教的精華,攝無不盡。
一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可再濃縮為「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幾句可再濃縮成「觀自在菩薩」五個字;再濃縮就只是一個「照」字。六百卷大般若經全入一個「照」字,是多字入一字,是一多相即。一個「照」字開展為六百卷大經,正是「破微塵出大千經卷」,大千經卷中每一字又含無量經卷,是重重無盡。所以般若功德不可說、不可說。普願有情以般若為導,以凈土為歸。「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即是真般若,這是最秘的核心)。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引用原版註解:
http://happyzsf.blogchina.com/happyzsf/2994535.html
參考:
印順法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趙朴初居士釋佛》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音視頻下載:

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1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2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等視頻講解

本文最後更新20090108

20090108

更新新浪視頻鏈接

相關鏈接: 我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解佛法

發表在 我思我在 | 486 條評論

楚留香傳奇之蝙蝠傳奇 1978

楚留香傳奇之蝙蝠傳奇 1978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9454/

楚留香又回來了。 這回更傳奇了。 這個系列可以更成武俠版的<Indiana Jones>. 可惜的是上集死去的無花換了個名字又上演了,讓人看了感覺被敷衍了。

6

發表在 電影評論, 蓋世武功 | 留下評論

佛學的[十二因緣]([十二支])

本文是我從原【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他人的註解中整理出來的。
十二因緣相互聯繫,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也是包括我們怎麼出輪迴的辦法。輪迴不已就因這十二件事情相續不已,所以要修行,斷這十二因緣,是緣覺主要所修之法。
[十二因緣]其內容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這十二因緣,互相依賴而有,有此法才有彼法。
「無明」淺說很容易理解,就是糊塗愚痴,障礙你明白真理。深一點說,不了達真如一相,妄生分別執著,就成了無明。無明是我們生死的根本,愚痴是最大的障礙。無明就糊塗,糊塗後就顛倒,顛倒就會造業,造業就是行。

第二個是「行」。以上就是過去生中,我們所作的因。過去生中,我們一直是糊塗造業,驅使阿賴耶識墮入母胎,一念看見父母的情況,一動淫念就跑到胎里去了。這就是今生生命的開始,這是「識」。在胎里慢慢長大,還不能形成一個人,這是在胎中身心漸發育之位,已有受想行識等名字,這是心法,所以叫做「名」。還有眼等,這是色法,所以全名是「名色」。第五「六入」,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都慢慢成長起來了,就是快出胎之位,叫做「六入」。第六「觸」,出了胎之後,便與六塵相接觸,在兩三歲的時候,對外界的事物只是接觸而已,他沒有什麼思維和領略。再大一點,到了六、七歲就能領略一點,也會說話了,很多事情都知道了。第七「受」,六、七歲便對事物有苦樂的感受。第三至第七支這一段就是今生的開始,是我們從過去生中所得的果,是前生決定的。所以小孩有的聰明,有的不聰明,有的聽話,有的不聽話,這一切由於過去所造的業,通過識而帶來的。第八「愛」,既能領受,便貪愛種種美妙事物。十四、五歲的時候就有強盛的愛欲之心,於是今生又迷惑了。第九「取」,成年之後,對所愛之境貪求不息執著追取。不僅僅愛而已,必要得到就是取。愛和取是現在我們所生的迷惑,為什麼你要喜歡這些?本來是空,這是錯覺,你偏偏要喜歡,本來是不垢不凈,你偏認為他清凈美好。妄生分別,妄自取著,愛和取就是現在的迷惑。底下第十就是「有」,由於有愛有取的煩惱,做種種的業,定招有當來的果報。第八、九、十三支是現在所做之因,要招來生之果。第十一支「生」,既造種種之因,來生定又於六道四生之中受生。第十二支「老死」,出生之後當然還是要老死,這二支就是來生的果。

這十二因緣修的時候,你從某個地方一截斷,你或從愛取斷,或從無明照破,讓它不是這樣相續不已,使這種東西不是老按這種規律支配你,那麼你就出離生死了。緣覺修的法就是如此,確實可以了生死,可以成為辟支佛,是小乘的極果。若是大乘菩薩就能了達十二因緣,三世循環、一切境界、因果名目都是水上之波,如夢如幻,故曰:「無無明」乃至「無老死」。舉出首尾二支,則其中十支皆可概括。經中又說:「亦無無明盡」,乃至「亦無老死盡」,是破法執,本無無明,再說盡或不盡都成戲論。「乃至」兩字同樣是帶過其中十支。

 再者,進一步體會「無無明」的深義,在佛將入涅槃的時候,入種種境界,入種種禪定,入種種空間去找這個無明,找無明找不到,於是說無明不可得。無明要是不可得,無明都沒有實性,無明就沒有了,這是《涅槃經》中,世尊、大悲慈父給我們的最寶貴的開示。

入種種禪定,種種境界所得的結論,就是佛找無明實性不可得。「無無明」,所以這是頓法的關鍵。你要對這個問題體會很深,根本沒有無明,你又本來成佛,你跟佛還有多少距離?所以是有頓(剎那成就)、有漸(須三大阿僧祗劫),就看你自己的根器,你能信多少。大家想想是不是。釋迦牟尼佛告訴大家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是因為無明,就因為妄想執著成為眾生。但是無明實性找不到,譬如是做夢,夢見老虎吃你了,或者跟一個美女談戀愛,這種種驚嚇,種種歡喜,夢一醒全沒有了。所以只要醒醒,夢就完了,不須把老虎趕掉,請大家捉老虎,用不着呵。日本有個笑話很好玩,一個人愚痴,他做夢(日本人很喜歡喝酒),夢中得到一瓶很好的酒,他馬上要吃酒,酒很好,要燙了吃才好,於是叫他的老婆給燙一燙。就在叫老婆燙酒的時候,他忽然間醒了,醒了一想是個夢,很遺憾,酒沒吃成,早知道如此不燙就吃就好了。哈哈……很可笑,眾生就是這樣。實在是做夢,這一切都是空的。夢中有老虎,根本不存在,大夢一醒,原來自己安卧在席夢思的床上。一切現成,本來是佛。

所以永明大師說:世尊涅槃時關於無明不可得的開示,眾生應拿骨頭做筆,皮做紙,血當墨來書寫報恩。大乘經中說:菩薩要斷盡四十二品無明,方才究竟成佛。為什麼此處又說「無無明」?這可用一個比方來說明。水(喻佛)與冰(喻眾生)都是氫二氧一,毫無分別,可是水無礙,放在任何形式的容器中都能適應。冰就有礙,處處都不能適應,原因只在水已凝結成冰。毛病只在凝結(結字很巧,恰恰就是結縛的結字),於是就有礙了,可是請你找出這個「凝結」是什麼?不可得。「凝結」譬喻無明,眾生因有無明就有礙了。可是無明不可得。

發表在 我思我在 | 29 條評論

為什麼佛說[色即是空] 什麼是[五蘊皆空]

本文是我從原【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他人的註解中整理出來的。
佛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這是什麼意思呢?
這裡的“色”指的是“五蘊”中的“色蘊”。

「五蘊」
「蘊」是蘊藏,遮蓋的意思。我們剛才說了,人人有佛性,為什麼佛性不顯呢?就是因為這五樣給遮蓋住了。
「色蘊」是物質這方面,一切萬物,凡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舌所嘗、身所覺,以及意所想到的東西都是色蘊。
「受蘊」我們現在看見了風扇,看見有一颱風扇,腦子就有所領受,內心生起一種領納的作用,來領納樂境(樂受)、苦境(苦受)及不苦不樂境(舍受)。
「想蘊」就是種種思想。
而我們這個想是念念不斷的,念念遷流就是「行蘊」。
「識蘊」是我們能夠了別、認識,例如上述風扇轉動發聲,人最初只聽到聲音,隨即知道是聲音,這是耳識;同時傳達到意,能分別了知這是風扇轉動所發的聲音,這就是意識。
所以五蘊里,四個說的都是心,都是精神方面的,只有一個色蘊是有關物質方面的。五蘊都遮蓋我們本性,是妙明真心的障礙。

“色蘊”指看得見的,摸得着的,聽得到的,這樣一些能感受到的東西,是真實存在。也就是平時說的[物質]。
所以“色即是空”是說我們所看到的物質都是“空”,是不存在的。並告誡世人不要為“色”所“迷”,為“色”所惑。這是什麼道理呢?

現在聽到「色即是空」就不能理解。明明有個風扇在轉,可以看得見,有風吹到自己身上,明明是有,為什麼說是空?眾生顛倒就在這個地方。風扇是在這裡,但當體即空。它雖在這裡,但它就是空。不但佛法,科學家愛因斯坦也這樣說:「物質是由於人類的錯覺。」愛因斯坦又說:「宇宙中的存在只有場。」磁有磁場,電有電場。像磁石一樣在空間就成一個場。如要把廢鐵拿回來重化,就把收到很多很多廢料用電磁鐵一吸,其中鐵就吸上去了,這樣就把鐵挑出來了,為什麼能把鐵挑出來?因為有個磁場作用。愛因斯坦曾說:「宇宙間只有場和物質這兩樣東西。」底下他又補充一句:「實際只有場,物質不過是場里場強特別高(能量特彆強)的地方。」所以就把目前人類頭腦中,有物質存在的認識給否定了。再看所有的物體,不過是一百多種元素,氫、氧等等,種種的化合而成了千變萬化的種種物質。一切原子不過是帶負電的電子、帶正電的質子、還有中子所形成的。所有這些顆粒都帶有二重性,一重是波動性,聲音有聲波,光線有光波,無線電有無線電波。所以無線電、電視,我們為什麼能收到?就是通過電磁波,發射台把攜帶節目的電磁波輸送到我們這裡,就在我們這一小間房子里,我們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節目,都是電磁波的作用。波你抓不着,看不見,聞不着,一點物質性都沒有,但是有很大的作用。它把千萬里外的足球決賽讓你看見了。另外一重是顆粒性,顆粒性就是說,能量集中的地方稱之為顆粒。那麼就沒有什麼叫物質的。現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不只是佛教徒的語言,也成了科學家的語言。在高級試驗中,把粒子打破,可以得到比電子小多少萬倍的東西,新的家族,許許多多種類的子,試驗當中,你把它們封起來,有時有些「子」忽然間就沒有了,就變空了,另外有的「子」就是在空之中又可以生出來。宏觀世界宇宙也證明,有的天體在崩潰,有的天體在新生。可以從空變成有,也可以從有變成空。所以我們從現代科學來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比過去容易了。過去我們老認為,它是明明白白看得見摸得着的東西,怎麼說它是空?實際它當體就空。這些是木頭,木頭不過是元素,元素不過是電子、質子、中子。電子、質子、中子,不過是二重性,二重性就是波動和能量,沒有什麼叫木頭。木頭就沒有了,木頭空了。這個是金屬,金屬還是一樣,它不過是電子、質子、中子,它有二重性,波動和能量,這個金屬的概念也沒有了。所以現代的第一流的大科學家,他們在研究佛法,一種是想從佛法中對科研的方向找到一點啟示,再一種就是他們在試驗中觀察到的一些新的現象,他們認為不可思議,已經突破科學的領域,科學已有的規律對現在科學試驗所發生的現象解釋不了,他們想從佛經上找到一些啟發,以求得解釋。這是一個嶄新的形勢,所以我常說:這是世界文化大飛躍的前夕。同時,電腦的發明解放了人腦的勞動。過去瓦特發明了蒸氣機可以代替人的體力,起了工業革命。現在電腦可以代替人的腦力,電腦可以替你查資料,給你計算,我寫了一部書,簡體字翻成繁體字,很麻煩,通過電腦去翻就會很快,電腦代替人的腦力勞動,人就可以做別的事情。這是一個很偉大的時代。
我們還回到「色即是空」上,這個地方從科學上說,東西根本就是波動和作用。能量就是作用,不是什麼都沒有,有這種動。再做個比方,這個試驗誰都可以做,今天晚上回到家裡,你把電燈都關了,你點一枝香,你把香拿來旋轉,就看見一個亮的圓圈出來了。你要是按8字形轉,就出現一個8字。從前演節目,把火棒點起來,可以出現各種花,哪裡有這些東西?可是你看到這些東西。實實在在就是一個點著了的香頭,一個點,它在動。一根香一動就出來圈了,沒有這個圈,這是一種錯覺,認為它是個圈。這就能解釋「色即是空」。
   又例如水因風在吹動,水面上產生了波。波就因有水有風而出現的,它沒有固定的「自
性」。風停波息,波又回復成水。這個譬喻說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水代表第一義空、中道和本有的妙明真心。波代表色。從水中生出了波,說明「空即是色」,波又回歸於水,說明「色即是空」。

   「五蘊」中[色]所產生的東西既然是空,眼睛所接受([受])的也都是空,所引起的[想]當然也是虛妄的,於是表示思想遷流的[行]蘊也是虛妄的,那些了別([識])當然也是虛妄的。「色」字一破,下面的就都破了。所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所以說五蘊皆空。

    說五蘊皆空,但不可以產生斷滅見。消除這些相,正是顯本相。打個比方說,如果你來參觀故宮博物館,這裡許多器件都是金的,我就告訴你說:這些東西都是一樣的,都是金的。這句話是成立的。我又告訴你,這個是金子做的塔、佛像、壇城,彼此都是不一樣的,當然這話也成立。剛才說一樣的是我,現在說不一樣的也是我,可是這兩句話都對。因為金子代表性,性則相同,事相就千變萬化。性是一樣的,這就是佛性。佛性、妙明真心、實相,這些都是名詞,這些名詞不同,說的是一樣的事情。這個佛性也可以拿磁性做比方。一個帶電的電線放在磁場里它就要旋轉,這是電動機的原理。眼前的電風扇就是電動機,電風扇一開就動了。另外,你要是在磁場里安裝一個旋轉的線圈,它就要生電,就是發電機的原理。所以磁場的作用很大,產生作用的是磁性,但是你要找出這個磁性是找不到的。磁鐵有磁性,但是找磁性就不可得。通過磁性,可以理解人的自性(佛性),但你要找是找不着的。人人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正由於我們的自性,我們的本心啊,而這一切事相都是從本心本性所顯出來的,並無實體,所以說五蘊皆空,唯有一心。

佛說的“空”[第一義空
提出五蘊皆空,這是空諦,但有五蘊的假名,這是假諦,兩方面合起來,即空即假,便是中諦。因之它們也就離開了「有」、「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這四句,既離開了四句,便自然不墮百非。現稱之為空乃勉強之說,實際應說是第一義空。

發表在 我思我在 | 9 條評論

孔雀東南飛

孔雀東南飛
飛去難飛回
萬事付東流
逝者不可追!

剛看完越劇《孔雀東南飛》, 覺得很感人,所以找來原詩, 一讀發覺更摧淚。

孔雀東南飛


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逝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縊於庭樹。時人傷之,為詩云爾。

正文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君既為府吏,守節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府吏得聞之,堂上啟阿母:“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結髮同枕席,黃泉共為友。共事二三年,始爾未為久,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長跪告:“伏惟啟阿母,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

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

府吏默無聲,再拜還入戶,舉言謂新婦,哽咽不能語:“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違吾語。”

新婦謂府吏:“勿復重紛紜。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謂言無罪過,供養卒大恩;仍更被驅遣,何言復來還!妾有綉腰襦,葳蕤自生光;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箱簾六七十,綠碧青絲繩,物物各自異,種種在其中。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後人,留待作遺施,於今無會因。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

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綉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路,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裡。”卻與小姑別,淚落連珠子。“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驅遣,小姑如我長。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出門登車去,涕落百餘行。

府吏馬在前,新婦車在後,隱隱何甸甸,俱會大道口。下馬入車中,低頭共耳語:“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當還歸,誓天不相負!”

新婦謂府吏:“感君區區懷!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君當做磐石,妾當做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懷。”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

入門上家堂,進退無顏儀。阿母大拊掌,不圖子自歸:“十三教汝織,十四能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知禮儀,十七遣汝嫁,謂言無誓違。汝今何罪過,不迎而自歸?”蘭芝慚阿母:“兒實無罪過。”阿母大悲摧。

還家十餘日,縣令遣媒來。雲有第三郎,窈窕世無雙,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阿母謂阿女:“汝可去應之。”

阿女含淚答:“蘭芝初還時,府吏見丁寧,結誓不別離。今日違情義,恐此事非奇。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

阿母白媒人:“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不堪吏人婦,豈合令郎君?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媒人去數日,尋遣丞請還,說有蘭家女,承籍有宦官。雲有第五郎,嬌逸未有婚。遣丞為媒人,主薄通語言。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結大義,故遣來貴門。

阿母謝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豈敢言!”

阿兄得聞之,悵然心中煩,舉言謂阿妹:“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後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

蘭芝仰頭答:“理實如兄言。謝家事夫婿,中道還兄門。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登即相許和,便可作婚姻。”

媒人下床去,諾諾復爾爾。還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言談大有緣。”府君得聞之,心中大歡喜。視歷復開書,便利此月內,六合正相應。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交語速裝束,絡繹如浮雲。青雀白鵠舫,四角龍子幡,婀娜隨風轉。金車玉作輪,躑躅青驄馬,流蘇金鏤鞍。齎錢三百萬,皆用青絲穿。雜彩三百匹,交廣市鮭珍。從人四五百,鬱郁登郡門。

阿母謂阿女:“適得府君書,明日來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舉!”

阿女默無聲,手巾掩口啼,淚落便如瀉。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執綾羅。朝成綉夾裙,晚成單羅衫。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門啼。

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未至二三里,摧藏馬悲哀。新婦識馬聲,躡履向逢迎。悵然遙相望,知是故人來。舉手拍馬鞍,嗟嘆使心傷:“自君別我後,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願,又非君所詳。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應他人,君還何所望!”

府吏謂新婦:“賀卿得高遷!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葦一時韌,便作旦夕間。卿當日勝貴,吾獨向黃泉!”

新婦謂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執手分道去,各各還家門。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念與世間辭,千萬不復全!

府吏還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風寒,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兒今日冥冥,令母在後單。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

阿母得聞之,零淚應聲落:“汝是大家子,仕宦於台閣,慎勿為婦死,貴賤輕何薄!東家有賢女,窈窕艷城郭,阿母為汝求,便復在旦夕。”

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轉頭向戶里,漸見愁煎迫。

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我命絕今日,魂去屍長留!”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

府吏聞此事,心知長別離,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

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彷徨。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

今天看了<孔雀東南飛>的詩. 感動的哭了.

這詩以前中學時是教過的, 但當時沒有這麼激動.

 
當我看到詩後的賞析之後我大悟, 原來這賞析讓我在多年前錯過這首好詩.

賞析原文大致如下:

…封建禮教… …. 封建禮教… 封建禮教…

看了之後大倒味口.

 
就這一點婆媳之事, 搬出了這麼大的牌號.

封建社會是後人給前代定的號子. 就整個社會來說, 前人不一定過得比今人壓抑. 看人家大唐, 人家也不被你叫 封建… 嗎?

前人是沒用上電器, 但如果因為這個就說 封建XX 不好, 那500年後, 5000年後看今天人們還用汽車, 而不是飛行器, 不也可能被封個"封建"之號?

再說, 這個也太宏觀了, 一家有一家事. 如果單這個故事就說人家封建XX的婆婆,兄長都壓迫婦女, 那古人也不可以在今天的時裝電視劇上剪輯一兩個兒子不孝順父母的鏡頭說指責社X主義的不是?

 
詩中美的是那堅如磐石的愛情, 及對這愛情的讚揚, 並以此勸後人婆媳和睦的苦心, "賞析"卻偏偏挑出骨頭來服務政治.. 這些"文學家"賤得為人師表都只想升官發財!

本文最後更新20070301

發表在 詩詞精選 | 留下評論

巫山雲雨 1996

巫山雲雨 1996

http://www.imdb.com/title/tt0118199/

看到這幅宣傳海報後我感覺吃虧了--可能自己看的是刪節版??

但無論怎樣, 電影還是不錯的電影。

如果如小時候用放大鏡看樹下的螞蟻, 用慢鏡頭看生活,有時也能悟出點道理來。

我感覺馬兵說話的口氣總像在唱台詞。。

6

發表在 電影評論 | 留下評論

楚留香 1977

楚留香 1977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5833/

古龍原著 倪匡編劇 楚原導演 沒話說了。 情節曲折, 人物性格飽滿,動作洒脫, 畫面唯美。。。
可惜很多鏡頭室內拍攝, 不夠大氣。
又可惜狄龍雖然英俊, 卻似乎少幾分風流。

7

發表在 電影評論, 蓋世武功 | 留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