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歸檔:學習

在線學習推演模型:在不確定中追索規則的智能方式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裡,幾乎所有的智能系統——無論是人腦、動物、企業組織還是AI模型——都在做着一件事情:從過去的局部經驗中總結出規律,去試探未來的反饋。

這種機制看似樸素,卻蘊含著極為深刻的哲學與技術含義。我將它稱為一種“在線學習推演模型”(Online Inductive Probing Model),並嘗試從以下幾個維度展開:


一、時間維度的單向性:我們只能用過去

無論是誰,都無法逃脫時間的箭頭。我們做出所有判斷的依據,只能是過去已發生的事。未來尚未發生,也無從取樣。

更具體地說,任何推理或模型:

  • 只能使用歷史數據

  • 基於有限區域的信息(空間、語義或感知範圍)

  • 提出一種規則或結構

  • 並在未來遇到反饋後進行修正或淘汰

這就是最原始也最通用的學習方式。


二、無法證實,無法證偽:試探是唯一的方式

這套模型有個悖論:它既無法完全證實所推理的“規則”,也無法徹底證偽。

  • 因為未來未到,驗證永遠是延後的;

  • 而未來反饋往往不完全、不連續、不明確;

  • 所以,一個假說只能“暫時有效”,直到它失效。

這是一種永遠在路上的認知模式。

我們只能不斷“試探”:

  • 拋出預測;

  • 接受反饋;

  • 修正模型;

  • 再次預測。

這非常像貝葉斯更新,也像進化選擇。你永遠不能證明自己是對的,但可以不斷修正偏差,靠近有效性。


三、提升學習效率的兩條路徑

既然這是個結構性困境,我們就只能在試探效率上下功夫。

1. 加快預測節奏:增加反饋密度

如果你能在短時間內做出更多“小預測”,哪怕是微小反饋,也能加快模型的迭代。比如:

  • 股票市場中的高頻交易策略

  • 人類認知中的“快速驗證小假設”

  • AI中的強化學習 agent 快速與環境互動

2. 增強感知能力:擴展輸入維度

另一種方式是“裝更多眼睛和耳朵”,也就是增加傳感器和數據源:

  • 人工智能中,添加多模態輸入(圖像+語言+動作)

  • 人類學習中,去傾聽他人經驗、跨領域觀察

  • 企業經營中,提升用戶反饋、監控系統建設

本質上都是:提升輸入的覆蓋面與密度,從而讓模型擁有更多可參考的“過去”。


四、架構的歷史演進:在擴展有效 context length

從歷史的視角看,人類所有關於“學習架構”的進化,本質上都圍繞一個目標:延長“有效上下文”的範圍

從最原始的口口相傳、記憶規則,到文字、書籍、數據庫、互聯網,再到今天的人工智能模型(如Transformer、GPT),不斷擴大的都是我們能納入推理系統的“過去內容”。

有效 context length = 可用於決策的經驗範圍

AI系統里,我們從 RNN(短記憶)到 LSTM(門控記憶)到 Transformer(全局注意力),無不體現出這個趨勢。

而未來的發展,也會持續提升:

  • 時間跨度(處理更久遠的過去)

  • 多維感知(整合更多形式的信息)

  • 狀態空間(建模更複雜的外部世界)


五、但 context 的擴大,也帶來副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並非“context 越長越好”。以下風險會隨之而來:

  • 過擬合歷史:模型過度相信過去規律,錯失變化信號

  • 響應遲緩:記憶過重會拖慢反應速度

  • 信息冗餘:噪音累積,信號反而稀釋

所以,任何智能系統都需要在記憶 vs 適應之間做動態平衡。


六、從本質看:這是所有智能的底層模式

你會發現,無論人類思維、公司決策,還是AI系統,幾乎都遵循這個通用架構:

有限經驗 → 提出模式 → 未來驗證 → 反饋修正

這就是一種“後驗智能”(post-hoc intelligence),在無法預知中不斷調整自己,從而適應未來。

而“智能”的本質,可能就只是:

  • 提出合理假設的能力;

  • 快速驗證假設的能力;

  • 容忍錯誤並及時調整的能力。


七、未來方向:更快、更廣、更精準

我們真正要追求的,或許是這三點:

  1. 更快的反饋循環:從年級考試 → 每日小測 → 實時眼動追蹤;

  2. 更廣的感知範圍:從單一維度 → 多模態融合;

  3. 更精準的上下文建模:從純數據 → 意義結構圖譜。

也許這正是智能系統未來的發展路徑。


小結:命名與比喻

我們可以為這種結構起個名字,比如:

  • 試探式智能(Probe-based Intelligence)

  • 後驗推演模型(Post-hoc Inference Model)

  • 時間盲測系統(Temporal Blind Probing)

  • 延遲反饋學習架構(Delayed Feedback Learning Architecture)

它就像:

  • 在霧中行走,靠回聲定位;

  • 在黑箱前試按按鈕,根據燈光變化理解機制;

  • 或者像盲人摸象,每一次觸摸都是一次推理。

這是不完美的,但確實是所有智能體正在使用的最現實方式

發表在 人工智能 | 標籤為 , , | 評論關閉

怎樣學快一點?論學習的速度

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東西,有的人看一眼就學會了,有的人可能學習很久還是不能入門。是什麼導致這樣的差異呢?

我將導致學習速度的不同因素拆分,分為以下幾個:

1。最明顯的,投入真正學習的時間。很多人說想學什麼想學什麼,比如想學習英語,想學習樂器,問題是你真正投入時間了嗎?還是只是一直在口頭說說。沒有投入真正的學習時間,說想的永遠只是夢想或幻想吧。成功學上有一個10000小時原則。要真正掌握什麼,真金白銀地投入10000個小時學習啊。光說是沒有用的,浪費口水而已。

2。學習時候的注意力。有的人雖然投入了學習的時間,但學習的時候沒有集中精力,比如一邊學習一邊看電視,或者一邊學習,一邊心裡想其它東西。這樣的學習低效是可以預見的。這種三心二意的做事其實本身也是很浪費時間的,因為很可能做的想的二三件事都沒能做好。有的時候人要取捨,選擇在一個時間把一件事做好。

3。學習的材料, 繼續閱讀

發表在 成敗幾何, 我思我在 | 標籤為 | 留下評論

談學習之學習的目的

我從小好學。可惜條件不好,學習之路磕磕碰碰,導致到現在也沒成啥大事。但我還是喜歡學習,並從學習中得到快樂,就如天真孩子一樣,我為此感到幸運。我準備花時間跟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學習的心得。這是第一篇。

談學習的目的

正如做其它事一樣,學習的第一要點是動機。有充分的理由學習才會投入時間、精力認真去學習。學習的理由可以是興趣。喜歡什麼東西去學習什麼自然是很好的,你會自覺的投入時間精力。不過由此去學習的問題是學習到的知識並不一定有實際的用途。注意知識如果不用,是會被遺忘掉的(這個不是大腦的缺點,而是一功能,因為大腦的容積有限,遺忘就如手機的內存清理,清除不常用的內容,會留下更多的空間可以儲存更實用的東西)。是不是現在不用的東西就不能學的, 繼續閱讀

發表在 成敗幾何, 我思我在 | 標籤為 | 留下評論

iliad — 一個好的老師能讓你喜歡上一門課程

一個好的教師能讓你喜歡上一門課程。 我當年就是這樣。 因為初中的化學老師很風趣, 因此我喜歡上了化學老師, 也因此迷上了化學這門課程。 而到高中時沒能堅持下來, 這是後話了, 不過或也跟高中的化學老師不風趣有關。 但這卻不是今天的話題。 今天的話題是一個好的工具能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習慣。

實際上一個好的工具能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習慣也不是今天的重點。 今天的重點是iRex iLiad, 一個電紙書閱讀器。 最近終於用上了它。 果然, 發現用它讀書很好。 比之前的打印出來再讀, 和在電腦上讀好多了。

好是有幾點的好:一是顯示效果。 顯示更接近紙了, 不刺眼。二是方便,不用打印, 考進PDF文件就能讀, 甚至可以使用無線網絡向裡面轉書讀。 三是相比小巧,可以捧在手裡讀。大小跟一本技術書差不多, 但裡面能裝上幾十本書。四是可以手寫, 跟書上一樣做筆記。

當然iliad也有不足的地方。 比如屏還是太小了, 有少量PDF讀起來不方便。 又如因為顯示比較慢不能像書一樣快速的翻看。
 

但總之, 用iliad看電子書是非常不錯的體驗。 它或將讓我重新喜歡上讀書。 而這是好事。 讀書比上網好多了。 網上信息太雜太亂了, 而讀書收集信息更專註, 更有目的性一點。

說到這裡, 又要說回工具能改變生活習慣的問題。 有一個自己喜歡的MP3能讓人想多聽一些有聲書, 有一本自己喜歡的背單詞書能讓一個人喜歡上英語, 有一輛自己喜歡的自行車能讓人愛上騎行, 有一個計步器能讓人喜歡上步行。。。。說不盡的例子。 好老師能改變人, 好的工具也是一個好老師。

發表在 信息處理, 其它, 成敗幾何 | 標籤為 , , | 留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