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擔 姑娘 1998

扁擔 姑娘 1998

看着感覺有點無聊。
5

發表在 電影評論 | 留下評論

鳳凰琴 1993

鳳凰琴 1993

http://www.imdb.com/title/tt0106617/

很酷的電影。 我很想把它改拍成一部武俠片, 就叫《鳳凰劍》吧。
哪個是主角? 哪個是配角? 武俠遊戲《霹靂奇俠傳》?
什麼是正?什麼是邪?
讓我確定的是那樸實中的感動。
8

發表在 電影評論, 蓋世武功 | 留下評論

暖 2003

暖 2003

http://www.imdb.com/title/tt0390311/

電影節奏太慢。
故事我不喜歡。 男女主角都不堅守自己的愛情。沒多大意思。
女主角表現得有點差。 總讓我覺得她在演電影。
最後結尾的幾句台詞讓我對這部電影徹底反感。

4

發表在 電影評論 | 留下評論

上學路上 2004

上學路上 2004

http://www.imdb.com/title/tt0470532/

寧夏的黃土地地一定要找時間去看一下。 或就明年4月吧。
感覺很不錯。 那個老師很出色。
不足就是其中一個弟弟太胖了點, 顯示和那片貧瘠的土地不協調。還有24.8的學雜費在1.5元一支的筆物價下好像不是很大的負擔才對。

發現網上有博客寫了圖文故事簡介: http://www.ksestar.com/web/ldblog/article.asp?id=82

7

發表在 電影評論 | 留下評論

滿城盡帶黃金甲 2006

滿城盡帶黃金甲 2006

http://www.imdb.com/title/tt0473444/

看到宣傳海報上周潤發的眼神後我決定要在第一時間看到這部電影。 於是在14號首映那天我就進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
電影畫面很壯觀。 張藝謀是個很有想像力的導演。 不足的是電影的大量時間都在皇宮裡面, 畫面有些單調。
音樂恰到好處。
最出色的是演員。 周潤發的眼神酷極了。 周杰倫表現得意外地出色。 李曼很漂亮, 胸露出很多, 但感覺一點也不膩艷。
程小東的動作沒有多大的表現機會, 但不出手則已, 出手則不凡。
唯一糟蹋了這電影的是故事, 沒有一點的意義和味道。
7分

發表在 電影評論 | 留下評論

獨臂刀 1967

獨臂刀 1967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1597/
6分
早期的武打片。 動作上看起來有點生硬。 劇情一般。 演員的化妝和表情都很到位, 很有江湖感。

發表在 電影評論, 蓋世武功 | 留下評論

泥鰍也是魚 2005

泥鰍也是魚 2005
http://www.imdb.com/title/tt0821478/

6分
不錯的電影。
可惜後面有點突然。 感覺男主角死得不明不白。後面民工們對女主角的感激也顯有些誇張。 那位花姐的愛情插入有點沒頭沒尾, 感覺也沒什麼意義。

發表在 電影評論 | 留下評論

佚題 一個犁牛半畝田

一個犁牛半畝田,收也憑天,荒也憑天;
粗茶淡飯飽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布衣得暖勝絲綿,新也可穿,舊也可穿;
草舍茅屋三兩間,行也安然,住也安然;
雨過天晴駕小船,魚在一邊,酒在一邊;
暮歸妻兒話燈前,今也有言,明也有言;
日上三竿我獨眠,誰是神仙,我是神仙。

這詩是在坤兄的QQ簽名上看到的, 我抄了下來, 作者和題目都沒能找到.
雖然是一樣的避世, 但沒了唐寅<桃花塢>中壓抑和無奈. 顯示出詩人的自足和樂觀.
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如果真有此才華, 真會隱身種地過日子嗎? 
即便真的在隱身, 那隱身前是不是應該受到過什麼打擊呢?
真的開始隱居了, 作者有可能堅持到老嗎?

或詩人天生就是如何淡泊名利, 自足常樂. 從上面的顧慮來看, 自稱洒脫的我顯然多少還有點小人.

發表在 詩詞精選 | 留下評論

重慶淶灘古鎮和二佛寺

一個多月前去的淶灘古鎮, 到今天才傳上了照片.

重慶淶灘古鎮和二佛寺
淶灘古鎮的城門 繼續閱讀

發表在 人在旅途, 浮光掠影 | 留下評論

如何復興越劇?

前天晚上和網友聊天時得知今天下午一個劇院里有越友演出,今天開了鬧鐘.起床時11點. 起床後連連打哈欠.

做飯, 吃飽後轉着廣場幾個公車站找能到那個劇院的公車. 終於找到了, 可惜下錯了站, 之後又上錯上了另一輛公車, 最後才換了一個能到的. 到時已經2點多, 幸運的是原定1:30的演出剛好拖到此時要開幕.

場不算大, 但坐得算很滿. 有一好心的大伯看我找座, 忙把我讓到他身邊的一個空位.

劇場上拉是一橫幅, 從這字幅看這是為紀念越劇百年, 貴陽, 重慶, 成都三地的越友共同自費組織的一場表演.
如何復興越劇?
開幕了, 上來兩位很標準的主持念"經典"的台詞

表演進行了大概三小時. 都是越劇選段, 選的最多的是梁祝. 表演者大多掛着XX劇團的名字, 最多的是一重慶的劇團. 表演者的水平就我個人聽來都不怎麼樣. 給我印象最深的倒是其中唯一一對沒有掛名的外地"越友"的演唱. 唱者聲音洪亮, 字正腔圓, 韻味十足.他們演唱結束後掌聲雷動, 贊聲連連. 但最受觀眾歡迎的好像不是這一對, 而是一位來自本地的早期專業越劇演員. 聽說以前她在重慶是紅到發紫. 她上去清唱了一段. 除了不斷的拉長音虛詞, 我沒聽明白一個字. 但她下台後台下幾乎沸騰了. 不少觀眾叫着"再來一個, 再來一個." 結果我擔心的事件沒有發生 –她說自己沒有準備, 沒有再來一個. 她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 做網站不要看網站站長的背景功底, 而要看他做出來的網站; 或很多人技術不錯, 但就不用來做正事, 都用到歪道上, 做出來的網站不一定有用. 正如越劇不是把詞拉得越長越好聽, 但功力好的演員卻常常要為了表現自己功力而掃觀眾的興.
如何復興越劇?
這些演員將反覆上台演出

如何復興越劇?
這兩位應該就是我說的唱得很不錯的越友

如何復興越劇?
再來一張, 可惜還是沒照清楚

如何復興越劇?
這個是從 碧玉簪 里選的." 婆婆"表情還是比較非富的.

如何復興越劇?
可憐的祥林嫂

正如剛才說的,觀眾來了不少. 但基本上全是中老年, 其中又以女性居多. 或我, 一個二十多歲的男青年坐在劇場很顯眼, 兩個拿DV記錄的都跟到我這邊留個錄像.
如何復興越劇?
基本上全是中老年觀眾

這事讓我很擔心.
為什麼看越劇的都是中老年呢? 這對越劇有什麼影響呢?
究其原因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是越劇本來就是為老年人開發的藝術. 從100年前, 到100年後的現在, 越劇就一直只是中老年人喜愛的. 人非要過40歲才有可能戀上越劇.
如果真是這樣,應該也算是一件好事啊. 中國的老齡化問題聽說很嚴重啊, 以後的老人會越來越多. 這樣的話越劇的潛在觀眾也會更多.
第二可能是越劇本來是全民文化, 但後來受到電影,電視, 現代流行音樂, 電子遊戲等其它娛樂項目的競爭,在現代社會中對新生代幾乎沒有了任何吸引力. 新青年都對越劇不感興趣, 沒有或很少新越劇迷加入, 從而越劇只被為固執的老資格戲迷所喜愛, 而這些人逝老, 形成只有中老越劇迷這種青黃不接的情景.
如果是這個情形的話越劇是把房子蓋在沙堆上, 很危險啊.

無論上面是那個情況, 如果越劇能讓青年喜歡, 都是好事. 為什麼越劇不能吸引青年呢?
我上面提到過電影, 電視, 音樂, 遊戲等的競爭, 如果這些東西都當作敵人, 而且他們的攻擊力很強, 越劇現居弱勢, 長此下去, 必將不敵啊.
所在我感覺越劇要興, 必仗一字 — 變!
越劇很美, 但美中有不足, 有不讓人喜歡的原因.

就比如拉長音, 雖然運用得當, 很是可以強烈地加強人物情感. 但也是越劇在當今的一大把柄. 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 人們進了快節奏的生活方式, 但戲劇太"慢"了. 一部戲近3個小時, 可實際上沒說上幾句話.假如唱一句要半分鐘,年青觀眾沒這個耐性子. 年青人說:"我一分鐘幾百萬上下, 還聽你這樣磨嘴皮?"
(娘子——————————啊…(開唱), 沒等開唱, 那"子—"就能嚇跑一半的青年人, 你說這個"子—"除了嚇人, 還有什麼功能作用的???)
(五女拜壽 做得很好.)

劇本少,劇本改來改去, 沒什麼新鮮情節. 劇情俗, 本來故事就不多, 而且還都很不合時代, 故事大多是給非常傳統的人寫的.
越劇沒有電影那樣的驚心場面, 沒有遊戲裡面的激情互動. 但這兩個不算缺點. 本來越劇就是通過樸素的背景服裝唱詞唱法來敘述看來平淡, 聽完卻感天動地之情的藝術. 有特色才有存在的價值.

我一直希望越劇能重興, 但我說的重興是怎樣一個度呢?
從舞台表演到屏幕表演的改革(媒體傳播向網絡化發展, 舞台表演本身就限制越劇的傳播)
屏幕後不再重唱梁祝(因為有錄相了), 每年像賀歲片一樣, 一年一部新片. 新故事, 新創意, (新演員).

人百年或已德高望重,  越劇百年或已將長存之道蘊含在自身的歷史之中.

看完演出, 走出大門, 我徑直又上了一輛公車. 到了終點站才發現又坐錯了. 這才等來一輛能到沙坪壩的公車. 這車也不對–它竟開了一個多小時才到沙坪壩. 我把渴的眼睛發綠.

發表在 越劇柔情 | 留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