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目錄歸檔:我思我在

佛學的[十二因緣]([十二支])

本文是我從原【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他人的註解中整理出來的。
十二因緣相互聯繫,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也是包括我們怎麼出輪迴的辦法。輪迴不已就因這十二件事情相續不已,所以要修行,斷這十二因緣,是緣覺主要所修之法。
[十二因緣]其內容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這十二因緣,互相依賴而有,有此法才有彼法。
「無明」淺說很容易理解,就是糊塗愚痴,障礙你明白真理。深一點說,不了達真如一相,妄生分別執著,就成了無明。無明是我們生死的根本,愚痴是最大的障礙。無明就糊塗,糊塗後就顛倒,顛倒就會造業,造業就是行。

第二個是「行」。以上就是過去生中,我們所作的因。過去生中,我們一直是糊塗造業,驅使阿賴耶識墮入母胎,一念看見父母的情況,一動淫念就跑到胎里去了。這就是今生生命的開始,這是「識」。在胎里慢慢長大,還不能形成一個人,這是在胎中身心漸發育之位,已有受想行識等名字,這是心法,所以叫做「名」。還有眼等,這是色法,所以全名是「名色」。第五「六入」,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都慢慢成長起來了,就是快出胎之位,叫做「六入」。第六「觸」,出了胎之後,便與六塵相接觸,在兩三歲的時候,對外界的事物只是接觸而已,他沒有什麼思維和領略。再大一點,到了六、七歲就能領略一點,也會說話了,很多事情都知道了。第七「受」,六、七歲便對事物有苦樂的感受。第三至第七支這一段就是今生的開始,是我們從過去生中所得的果,是前生決定的。所以小孩有的聰明,有的不聰明,有的聽話,有的不聽話,這一切由於過去所造的業,通過識而帶來的。第八「愛」,既能領受,便貪愛種種美妙事物。十四、五歲的時候就有強盛的愛欲之心,於是今生又迷惑了。第九「取」,成年之後,對所愛之境貪求不息執著追取。不僅僅愛而已,必要得到就是取。愛和取是現在我們所生的迷惑,為什麼你要喜歡這些?本來是空,這是錯覺,你偏偏要喜歡,本來是不垢不凈,你偏認為他清凈美好。妄生分別,妄自取著,愛和取就是現在的迷惑。底下第十就是「有」,由於有愛有取的煩惱,做種種的業,定招有當來的果報。第八、九、十三支是現在所做之因,要招來生之果。第十一支「生」,既造種種之因,來生定又於六道四生之中受生。第十二支「老死」,出生之後當然還是要老死,這二支就是來生的果。

這十二因緣修的時候,你從某個地方一截斷,你或從愛取斷,或從無明照破,讓它不是這樣相續不已,使這種東西不是老按這種規律支配你,那麼你就出離生死了。緣覺修的法就是如此,確實可以了生死,可以成為辟支佛,是小乘的極果。若是大乘菩薩就能了達十二因緣,三世循環、一切境界、因果名目都是水上之波,如夢如幻,故曰:「無無明」乃至「無老死」。舉出首尾二支,則其中十支皆可概括。經中又說:「亦無無明盡」,乃至「亦無老死盡」,是破法執,本無無明,再說盡或不盡都成戲論。「乃至」兩字同樣是帶過其中十支。

 再者,進一步體會「無無明」的深義,在佛將入涅槃的時候,入種種境界,入種種禪定,入種種空間去找這個無明,找無明找不到,於是說無明不可得。無明要是不可得,無明都沒有實性,無明就沒有了,這是《涅槃經》中,世尊、大悲慈父給我們的最寶貴的開示。

入種種禪定,種種境界所得的結論,就是佛找無明實性不可得。「無無明」,所以這是頓法的關鍵。你要對這個問題體會很深,根本沒有無明,你又本來成佛,你跟佛還有多少距離?所以是有頓(剎那成就)、有漸(須三大阿僧祗劫),就看你自己的根器,你能信多少。大家想想是不是。釋迦牟尼佛告訴大家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是因為無明,就因為妄想執著成為眾生。但是無明實性找不到,譬如是做夢,夢見老虎吃你了,或者跟一個美女談戀愛,這種種驚嚇,種種歡喜,夢一醒全沒有了。所以只要醒醒,夢就完了,不須把老虎趕掉,請大家捉老虎,用不着呵。日本有個笑話很好玩,一個人愚痴,他做夢(日本人很喜歡喝酒),夢中得到一瓶很好的酒,他馬上要吃酒,酒很好,要燙了吃才好,於是叫他的老婆給燙一燙。就在叫老婆燙酒的時候,他忽然間醒了,醒了一想是個夢,很遺憾,酒沒吃成,早知道如此不燙就吃就好了。哈哈……很可笑,眾生就是這樣。實在是做夢,這一切都是空的。夢中有老虎,根本不存在,大夢一醒,原來自己安卧在席夢思的床上。一切現成,本來是佛。

所以永明大師說:世尊涅槃時關於無明不可得的開示,眾生應拿骨頭做筆,皮做紙,血當墨來書寫報恩。大乘經中說:菩薩要斷盡四十二品無明,方才究竟成佛。為什麼此處又說「無無明」?這可用一個比方來說明。水(喻佛)與冰(喻眾生)都是氫二氧一,毫無分別,可是水無礙,放在任何形式的容器中都能適應。冰就有礙,處處都不能適應,原因只在水已凝結成冰。毛病只在凝結(結字很巧,恰恰就是結縛的結字),於是就有礙了,可是請你找出這個「凝結」是什麼?不可得。「凝結」譬喻無明,眾生因有無明就有礙了。可是無明不可得。

發表在 我思我在 | 29 條評論

為什麼佛說[色即是空] 什麼是[五蘊皆空]

本文是我從原【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他人的註解中整理出來的。
佛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這是什麼意思呢?
這裡的“色”指的是“五蘊”中的“色蘊”。

「五蘊」
「蘊」是蘊藏,遮蓋的意思。我們剛才說了,人人有佛性,為什麼佛性不顯呢?就是因為這五樣給遮蓋住了。
「色蘊」是物質這方面,一切萬物,凡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舌所嘗、身所覺,以及意所想到的東西都是色蘊。
「受蘊」我們現在看見了風扇,看見有一颱風扇,腦子就有所領受,內心生起一種領納的作用,來領納樂境(樂受)、苦境(苦受)及不苦不樂境(舍受)。
「想蘊」就是種種思想。
而我們這個想是念念不斷的,念念遷流就是「行蘊」。
「識蘊」是我們能夠了別、認識,例如上述風扇轉動發聲,人最初只聽到聲音,隨即知道是聲音,這是耳識;同時傳達到意,能分別了知這是風扇轉動所發的聲音,這就是意識。
所以五蘊里,四個說的都是心,都是精神方面的,只有一個色蘊是有關物質方面的。五蘊都遮蓋我們本性,是妙明真心的障礙。

“色蘊”指看得見的,摸得着的,聽得到的,這樣一些能感受到的東西,是真實存在。也就是平時說的[物質]。
所以“色即是空”是說我們所看到的物質都是“空”,是不存在的。並告誡世人不要為“色”所“迷”,為“色”所惑。這是什麼道理呢?

現在聽到「色即是空」就不能理解。明明有個風扇在轉,可以看得見,有風吹到自己身上,明明是有,為什麼說是空?眾生顛倒就在這個地方。風扇是在這裡,但當體即空。它雖在這裡,但它就是空。不但佛法,科學家愛因斯坦也這樣說:「物質是由於人類的錯覺。」愛因斯坦又說:「宇宙中的存在只有場。」磁有磁場,電有電場。像磁石一樣在空間就成一個場。如要把廢鐵拿回來重化,就把收到很多很多廢料用電磁鐵一吸,其中鐵就吸上去了,這樣就把鐵挑出來了,為什麼能把鐵挑出來?因為有個磁場作用。愛因斯坦曾說:「宇宙間只有場和物質這兩樣東西。」底下他又補充一句:「實際只有場,物質不過是場里場強特別高(能量特彆強)的地方。」所以就把目前人類頭腦中,有物質存在的認識給否定了。再看所有的物體,不過是一百多種元素,氫、氧等等,種種的化合而成了千變萬化的種種物質。一切原子不過是帶負電的電子、帶正電的質子、還有中子所形成的。所有這些顆粒都帶有二重性,一重是波動性,聲音有聲波,光線有光波,無線電有無線電波。所以無線電、電視,我們為什麼能收到?就是通過電磁波,發射台把攜帶節目的電磁波輸送到我們這裡,就在我們這一小間房子里,我們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節目,都是電磁波的作用。波你抓不着,看不見,聞不着,一點物質性都沒有,但是有很大的作用。它把千萬里外的足球決賽讓你看見了。另外一重是顆粒性,顆粒性就是說,能量集中的地方稱之為顆粒。那麼就沒有什麼叫物質的。現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不只是佛教徒的語言,也成了科學家的語言。在高級試驗中,把粒子打破,可以得到比電子小多少萬倍的東西,新的家族,許許多多種類的子,試驗當中,你把它們封起來,有時有些「子」忽然間就沒有了,就變空了,另外有的「子」就是在空之中又可以生出來。宏觀世界宇宙也證明,有的天體在崩潰,有的天體在新生。可以從空變成有,也可以從有變成空。所以我們從現代科學來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比過去容易了。過去我們老認為,它是明明白白看得見摸得着的東西,怎麼說它是空?實際它當體就空。這些是木頭,木頭不過是元素,元素不過是電子、質子、中子。電子、質子、中子,不過是二重性,二重性就是波動和能量,沒有什麼叫木頭。木頭就沒有了,木頭空了。這個是金屬,金屬還是一樣,它不過是電子、質子、中子,它有二重性,波動和能量,這個金屬的概念也沒有了。所以現代的第一流的大科學家,他們在研究佛法,一種是想從佛法中對科研的方向找到一點啟示,再一種就是他們在試驗中觀察到的一些新的現象,他們認為不可思議,已經突破科學的領域,科學已有的規律對現在科學試驗所發生的現象解釋不了,他們想從佛經上找到一些啟發,以求得解釋。這是一個嶄新的形勢,所以我常說:這是世界文化大飛躍的前夕。同時,電腦的發明解放了人腦的勞動。過去瓦特發明了蒸氣機可以代替人的體力,起了工業革命。現在電腦可以代替人的腦力,電腦可以替你查資料,給你計算,我寫了一部書,簡體字翻成繁體字,很麻煩,通過電腦去翻就會很快,電腦代替人的腦力勞動,人就可以做別的事情。這是一個很偉大的時代。
我們還回到「色即是空」上,這個地方從科學上說,東西根本就是波動和作用。能量就是作用,不是什麼都沒有,有這種動。再做個比方,這個試驗誰都可以做,今天晚上回到家裡,你把電燈都關了,你點一枝香,你把香拿來旋轉,就看見一個亮的圓圈出來了。你要是按8字形轉,就出現一個8字。從前演節目,把火棒點起來,可以出現各種花,哪裡有這些東西?可是你看到這些東西。實實在在就是一個點著了的香頭,一個點,它在動。一根香一動就出來圈了,沒有這個圈,這是一種錯覺,認為它是個圈。這就能解釋「色即是空」。
   又例如水因風在吹動,水面上產生了波。波就因有水有風而出現的,它沒有固定的「自
性」。風停波息,波又回復成水。這個譬喻說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水代表第一義空、中道和本有的妙明真心。波代表色。從水中生出了波,說明「空即是色」,波又回歸於水,說明「色即是空」。

   「五蘊」中[色]所產生的東西既然是空,眼睛所接受([受])的也都是空,所引起的[想]當然也是虛妄的,於是表示思想遷流的[行]蘊也是虛妄的,那些了別([識])當然也是虛妄的。「色」字一破,下面的就都破了。所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所以說五蘊皆空。

    說五蘊皆空,但不可以產生斷滅見。消除這些相,正是顯本相。打個比方說,如果你來參觀故宮博物館,這裡許多器件都是金的,我就告訴你說:這些東西都是一樣的,都是金的。這句話是成立的。我又告訴你,這個是金子做的塔、佛像、壇城,彼此都是不一樣的,當然這話也成立。剛才說一樣的是我,現在說不一樣的也是我,可是這兩句話都對。因為金子代表性,性則相同,事相就千變萬化。性是一樣的,這就是佛性。佛性、妙明真心、實相,這些都是名詞,這些名詞不同,說的是一樣的事情。這個佛性也可以拿磁性做比方。一個帶電的電線放在磁場里它就要旋轉,這是電動機的原理。眼前的電風扇就是電動機,電風扇一開就動了。另外,你要是在磁場里安裝一個旋轉的線圈,它就要生電,就是發電機的原理。所以磁場的作用很大,產生作用的是磁性,但是你要找出這個磁性是找不到的。磁鐵有磁性,但是找磁性就不可得。通過磁性,可以理解人的自性(佛性),但你要找是找不着的。人人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正由於我們的自性,我們的本心啊,而這一切事相都是從本心本性所顯出來的,並無實體,所以說五蘊皆空,唯有一心。

佛說的“空”[第一義空
提出五蘊皆空,這是空諦,但有五蘊的假名,這是假諦,兩方面合起來,即空即假,便是中諦。因之它們也就離開了「有」、「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這四句,既離開了四句,便自然不墮百非。現稱之為空乃勉強之說,實際應說是第一義空。

發表在 我思我在 | 9 條評論

如何長生不老

如何才能長生不老是我一直在研究的課題之一.
雖然我還未能找到長生的方法.但我找到了一個很重要的線索.
要做到長生不老,起碼要做到的一個就是:
不狂喜,不痛悲

情感是使人衰老,特別是悲愁. 我親眼看到過N個中年人因為一件愁心的事半年之後成為老年人. 由中年過度到老年更決定的因素不是年月,而是情感.

古書更有一夜白髮的事件無數, 我相信這是真實的.

要做到長壽,很重要的就是做到不狂喜,不痛悲.對得失都看得很淡泊.

要如何能做到這點呢?

本身的思想眼光應該是廣博的. 心懷宇宙. 對於百,一為少,對於萬,百為小,對於億,萬亦不足道. 對於年,日為短,於宇宙的長存,人之一生演的不過是百年的喜悲; 人活於浩瀚之天地,人的手腳舞動不過在尺寸之內. 之於無際的宇宙,人只是不起眼的一個小點, 算得了什麼? 這樣的一生得到什麼,又失去什麼, 一定要讓人狂喜,一定要讓人痛悲???

 每在不順心時我都會仰望天空, 看着廣闊的天空或浩瀚的星空,我的不順心有如宇宙間的一顆塵埃,微–不足道!

發表在 我思我在 | 2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