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很喜歡魯迅的,所以總是想更多地了解他。今天翻了一下<中國現代小說史>,裡面有一章是專講魯迅的,其中有很多精妙的見解,我把它們抄了下來:
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期間,這個魯迅的神話對於共產黨特別有幫助,因為他的作品可以用來加強國民黨貪污和腐敗的印象。今天這個神話的效用已經有點過時,不過把魯迅仍視為國家英雄,對於中共政權還是有得的,雖然中共卻極力阻止任何人模仿他的諷刺文體。
魯迅的<肥皂>與<離婚>是描寫士大夫與農人的兩篇優秀小說,對複雜的風俗習慣與倫理道德的探討,深入得令人看了覺得恐怖。
魯迅可以不顧邏輯和事實,而無情地打擊他的敵人,證明自己永遠是對的。
作為諷刺民國成立二十年來的壞風惡習來看,魯迅的雜文非常有娛樂性,但是因為他基本的觀點不多--即使是發揮得淋漓盡致--所以他十本雜文給人的總印象是搬弄是非、羅羅嗦嗦。(或是因為他自己也沒有明確,堅信的觀點吧。但正如上面說的,魯迅對個人的攻擊力卻是超強的)
大體上說來,魯迅為其時代所擺布,而不能算是他那時代的導師和諷刺家。
讀完這一章,感覺最後一句說得特別好。魯迅好像是想做,並也被稱為青年的“導師”的。但我感覺他最本質的思想基調卻是“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