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越剧柔情

越剧电影大全

下面是我整理出来的越剧电影单目。目前为止应该是网上最全的。如果还有遗漏大家可以留言补充。

1948年《祥林嫂》
启明公司
原著:鲁迅 改编、导演:南薇 摄影:董克毅、董绍泳
演员:袁雪芬 范瑞娟 徐天红 张桂凤 吴小楼 项彩莲 张云霞

1949年《越剧精华》
文华公司
导演:桑弧 摄影:黄绍芬
包括:
范瑞媚、傅全香的《楼台会》;
徐玉兰、王文娟的《贩马记》中的《写状》;
袁雪芬,徐玉兰、筱小招、吴小楼的《双看相》;
竺水招、戚雅仙的《卖婆记》。

1949年《相思树》
中国电影实验工厂
导演:程述尧
编剧:钟 泯 邵慕水
袁雪芬 魏凤娟 金艳芳 陈金莲 高剑琳

1950年《石榴红》
中国电影实验工厂
导演:韩义
编剧:沈默
徐天红 戚雅仙 焦月娥 高剑琳

1953年《梁山伯与祝英台》
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剧:徐进、桑弧 导演:桑弧、黄沙 摄影:黄绍芬
布景设计:胡倬云、张曦白
根据华东戏曲研究院舞台剧本改编
袁雪芬 范瑞娟 张桂凤

1958年《情探》
江南电影制片厂
编剧:田汉、安娥 导演:黄祖模 摄影:李生伟 美工:卢景光
演出:上海越剧院
傅全香、陆锦花

1959年 《西厢记》
香港文华电影公司
金宝花、张茵、高佩

1959年 《追鱼》
天马电影制片厂
改编:集体 导演:应云卫 摄影:马林发 美工:葛师承 副导演:丁然
演出:上海越剧院
徐玉兰、王文娟、郑忠梅、周宝奎

1960年《斗诗亭》
天马电影制片厂
编剧:胡小孩 导演:应云卫 摄影:马林发、任志新 美工:葛师承
演出:浙江越剧二团
根据浙江省越剧二团演出本改编

1961年《云中落绣鞋》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61年《王老虎抢亲》
香港长城影业公司 上海越剧院配合
导演:金庸
编剧:金庸
夏 梦 李 嫱 配 音 毕春芳 戚雅仙等

1962年《红楼梦》
海燕电影制片厂、香港金声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编剧:徐进 艺术指导:朱石麟 导演:岑范 摄影:陈震祥美工:胡倬云、张曦白
演出:上海越剧二团
徐玉兰 王文娟 金采风 吕瑞英 周宝奎 徐天红 孟莉英

1962年《碧玉簪》
海燕电影制片厂、香港大鹏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改编、导演:吴永刚 摄影:罗从周、彭恩礼 美工:张曦白 副导演:赵焕章 舞台导演:黄沙
演出:上海越剧二团
根据上海越剧院演出本改编
金采风 陈少春 周宝奎 姚水娟 钱妙花

1962年《三看御妹刘金定》
香港长城影业公司 上海越剧院配合
编剧:李萍倩
夏 梦 丁赛君 李 嫱 冯 琳 配 音 陈 琦 徐涵英

1962年《柳毅传书》
长春电影制片厂
改编:南京市越剧团创作组集体,计大为、叶至诚执笔
导演:蔡振亚 摄影:吴国疆 美工:崔永泉、陈德生
演出:南京市越剧团
竺水招、筱水招、商芳臣

1963年《毛子佩闯宫》
珠江电影制片厂、香港鸿图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编剧:裘凤 导演:斯蒙 摄影:李生伟 美术:葛兴萼 副导演:黄丹彤
演出:武汉市越剧团
金雅楼、筱灵凤

1963年《金枝玉叶》
香港长城影业公司 上海越剧院配合
编剧:胡小峰
夏 梦 丁赛君 李 嫱 冯 琳 配 音 陈 琦 徐涵英

1965年《烽火姻缘》
香港长城影业公司拍摄 上海越剧院配合
编剧:李萍倩
夏 梦 丁赛君 配 音 陈 琦 徐涵英

1974年《半篮花生》
长春电影制片厂
编剧:《半篮花生》创作组 导演:朱文顺 摄影:常彦 美工:汪滔
演出:浙江越剧团

1978年《祥林嫂》
上海电影制片厂、香港凤凰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改编:吴琛、庄志、袁雪芬、张桂凤 导演:岑范、罗君雄
摄影:蒋锡伟 美工:胡倬云、谢棨前
袁雪芬、金采凤

1982年《花烛泪》
浙江电影制片厂
编剧:胡小孩、谢枋、天方 导演:殷子、陈蝉
摄影顾问:石凤歧 摄影:龚国良蓖、周荣震 美工:骆德灏
演出:浙江越剧一团

1983年《莫愁女》
南京电影制片厂
编剧:张弦 导演:周予、吴秋芳 摄影:冯秉镛、单兴良 美术顾问:张曦白 美术:胡荣法
竺小招、林婷婷

1984年《五女拜寿》
长春电影制片厂 编剧:顾锡东 导演:陆建华、于中效
总摄影:王启民 摄影:李俊岩 美术:徐振鹍
演出:浙江省小百花越剧演出团
董柯娣、徐爱武

1985年《绣花女传奇》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改编:包朝赞 导演:石岚
摄影:瞿金楼 美工:叶明楠
演出:浙江省杭州市桐庐越剧团
根据江南民间故事改编

1986年《桐花泪》
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剧:包朝赞 导演:沙洁 摄影:张珥 美术:秦柏松 副导演:史凤和
演出:杭州市越剧二团

1999《红丝错》
浙江省电影公司、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联合摄制
编剧:顾颂恩 导演:徐伟杰 摄影:瞿家振、李荣圣

2001年《唐伯虎》
茅威涛、何赛飞

2002年《醉公主》
中影集团、北京今古影视策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
编剧:王云根、钱勇 导演:森岛 摄影:王健

发表在 越剧柔情 | 3 条评论

改良越剧

5.剧团公司化,自负盈亏.
1.越剧要打字幕,对白,唱词都要打字幕.字幕要用行书手写体,白色黑边,由下向上一行一行滚.
14.以唱为主,以表演和对白为辅。
2.越剧要在舞台上表演.表演多用传统符号形式的表达方式.
3.使用传统乐器伴奏. 传统,特色.
4.全部女性表演. 有特点才有存在的必要.
6.2年或一年出一新戏.电影化.商业化操作
7.分场,过场 用背景声 用地方名/时间,字幕打在幕上,
8,百姓喜欢的故事,不为申报官方的文化精品工程,与2对比
10.<五女拜寿>的故事节奏
12.删! 删! 删! 把3小时删成2小时半, 把2小时半删成2小时, 把2小时删到1小时半, 太多无关的情节和表演了. 删除+简化

尝试
13.<梅龙镇>的过场方式
8.第一场之前有序幕,如<梅龙镇>,如final fantasy
9.有主题曲,如<郎里郎*梅龙镇>
11.以类似 "佳话千年四海扬"的套话 结束
12.如<主奴联姻>,<送花篮>,<红楼梦>,多用低龄演员演出

发表在 越剧柔情 | 留下评论

醉公主

醉公主

近几年几乎没有越剧电影了。 我发现了《醉公主》。
一开始就让我感觉画面很优美, 杨柳依着湖水, 小屋傍着古桥。 可惜整部电影也就几个场景。
石小群 演的小生太俊俏了。王依丽也很漂亮。

但故事情节真的不怎样。 短, 整个电影80 分钟左右。 剧情也没什么大波动。

5

发表在 电影评论, 越剧柔情 | 留下评论

如何复兴越剧?

前天晚上和网友聊天时得知今天下午一个剧院里有越友演出,今天开了闹钟.起床时11点. 起床后连连打哈欠.

做饭, 吃饱后转着广场几个公车站找能到那个剧院的公车. 终于找到了, 可惜下错了站, 之后又上错上了另一辆公车, 最后才换了一个能到的. 到时已经2点多, 幸运的是原定1:30的演出刚好拖到此时要开幕.

场不算大, 但坐得算很满. 有一好心的大伯看我找座, 忙把我让到他身边的一个空位.

剧场上拉是一横幅, 从这字幅看这是为纪念越剧百年, 贵阳, 重庆, 成都三地的越友共同自费组织的一场表演.
如何复兴越剧?
开幕了, 上来两位很标准的主持念"经典"的台词

表演进行了大概三小时. 都是越剧选段, 选的最多的是梁祝. 表演者大多挂着XX剧团的名字, 最多的是一重庆的剧团. 表演者的水平就我个人听来都不怎么样. 给我印象最深的倒是其中唯一一对没有挂名的外地"越友"的演唱. 唱者声音洪亮, 字正腔圆, 韵味十足.他们演唱结束后掌声雷动, 赞声连连. 但最受观众欢迎的好像不是这一对, 而是一位来自本地的早期专业越剧演员. 听说以前她在重庆是红到发紫. 她上去清唱了一段. 除了不断的拉长音虚词, 我没听明白一个字. 但她下台后台下几乎沸腾了. 不少观众叫着"再来一个, 再来一个." 结果我担心的事件没有发生 –她说自己没有准备, 没有再来一个. 她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做网站不要看网站站长的背景功底, 而要看他做出来的网站; 或很多人技术不错, 但就不用来做正事, 都用到歪道上, 做出来的网站不一定有用. 正如越剧不是把词拉得越长越好听, 但功力好的演员却常常要为了表现自己功力而扫观众的兴.
如何复兴越剧?
这些演员将反复上台演出

如何复兴越剧?
这两位应该就是我说的唱得很不错的越友

如何复兴越剧?
再来一张, 可惜还是没照清楚

如何复兴越剧?
这个是从 碧玉簪 里选的." 婆婆"表情还是比较非富的.

如何复兴越剧?
可怜的祥林嫂

正如刚才说的,观众来了不少. 但基本上全是中老年, 其中又以女性居多. 或我, 一个二十多岁的男青年坐在剧场很显眼, 两个拿DV记录的都跟到我这边留个录像.
如何复兴越剧?
基本上全是中老年观众

这事让我很担心.
为什么看越剧的都是中老年呢? 这对越剧有什么影响呢?
究其原因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越剧本来就是为老年人开发的艺术. 从100年前, 到100年后的现在, 越剧就一直只是中老年人喜爱的. 人非要过40岁才有可能恋上越剧.
如果真是这样,应该也算是一件好事啊. 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听说很严重啊, 以后的老人会越来越多. 这样的话越剧的潜在观众也会更多.
第二可能是越剧本来是全民文化, 但后来受到电影,电视, 现代流行音乐, 电子游戏等其它娱乐项目的竞争,在现代社会中对新生代几乎没有了任何吸引力. 新青年都对越剧不感兴趣, 没有或很少新越剧迷加入, 从而越剧只被为固执的老资格戏迷所喜爱, 而这些人逝老, 形成只有中老越剧迷这种青黄不接的情景.
如果是这个情形的话越剧是把房子盖在沙堆上, 很危险啊.

无论上面是那个情况, 如果越剧能让青年喜欢, 都是好事. 为什么越剧不能吸引青年呢?
我上面提到过电影, 电视, 音乐, 游戏等的竞争, 如果这些东西都当作敌人, 而且他们的攻击力很强, 越剧现居弱势, 长此下去, 必将不敌啊.
所在我感觉越剧要兴, 必仗一字 — 变!
越剧很美, 但美中有不足, 有不让人喜欢的原因.

就比如拉长音, 虽然运用得当, 很是可以强烈地加强人物情感. 但也是越剧在当今的一大把柄.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人们进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但戏剧太"慢"了. 一部戏近3个小时, 可实际上没说上几句话.假如唱一句要半分钟,年青观众没这个耐性子. 年青人说:"我一分钟几百万上下, 还听你这样磨嘴皮?"
(娘子——————————啊…(开唱), 没等开唱, 那"子—"就能吓跑一半的青年人, 你说这个"子—"除了吓人, 还有什么功能作用的???)
(五女拜寿 做得很好.)

剧本少,剧本改来改去, 没什么新鲜情节. 剧情俗, 本来故事就不多, 而且还都很不合时代, 故事大多是给非常传统的人写的.
越剧没有电影那样的惊心场面, 没有游戏里面的激情互动. 但这两个不算缺点. 本来越剧就是通过朴素的背景服装唱词唱法来叙述看来平淡, 听完却感天动地之情的艺术. 有特色才有存在的价值.

我一直希望越剧能重兴, 但我说的重兴是怎样一个度呢?
从舞台表演到屏幕表演的改革(媒体传播向网络化发展, 舞台表演本身就限制越剧的传播)
屏幕后不再重唱梁祝(因为有录相了), 每年像贺岁片一样, 一年一部新片. 新故事, 新创意, (新演员).

人百年或已德高望重,  越剧百年或已将长存之道蕴含在自身的历史之中.

看完演出, 走出大门, 我径直又上了一辆公车. 到了终点站才发现又坐错了. 这才等来一辆能到沙坪坝的公车. 这车也不对–它竟开了一个多小时才到沙坪坝. 我把渴的眼睛发绿.

发表在 越剧柔情 | 留下评论

越剧迷心得

1.千万不要和戏子同去应试。因为在状元只有一位的前提下,你同科高中的机率微乎其微。
2.女孩追男孩的最好方法就是满地丢东西。想找郎君的女孩最好随身带把沉香扇或紫玉钗,如果没有,普通的玉坠也是不错的选择。
3.如果想要找一个贞节烈女,那千万要去妓院。 妓院几乎常驻德才兼备的美女,她们守身如玉,冰清玉洁,知书达理,才华出众,最可贵的是通常不羡慕钱权而独爱才子,是穷苦书生泡妞的首选宝地。
4.鉴于《玉蜻蜓》,《碧玉簪》,《玉镯记》,《紫玉钗》等名戏铺道, 最好写古代戏,因为现代人基本上不戴首饰,所以为现代戏起名将成为一大难题。
5.要时常留意府里收的书童或杂工,因为他们很可能是那位公子为拐骗女儿而装扮进来的。

发表在 越剧柔情 | 留下评论

越剧中的可爱人物

看过了不少越剧. 喜欢上了越剧里面的一些人物. 我把这些人物的名字和演员的名字记下来, 以防止以后忘了这些可爱的人.

《五女拜寿》
邹士龙(茅威涛)
热心,可爱
翠云(何赛飞)
风雪中忍饿受冻为主人乞食, 不是女儿, 比女儿孝顺.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司马相如(夏赛丽)
乐观,有才有情, 忠一, 忠心, 为民
卓文君(何赛飞)
爱的就是司马相如, 不听父命另嫁郎
有主见, 敢爱就爱的卓文君私奔随情郞, 保命留情改写<梁祝>悲剧
乐观, 对丈夫信任

《玉蜻蜓》
申元宰(王君安)
一子愿养三母.知书达理, 孝顺

《风雨渔樵》
(好酷的脚本)
刘玉仙(华怡青)
关心他人, 明理, 坚强
(朱买臣泼水后她说的话好酷.)
平常心境平常过,疏疏淡淡对坎坷
弱女不服命, 伤痛自己抚

《盘妻索妻》
刘仁元(郭丽英)
英雄救美, 又成人之美, 将救来的美女做媒给同学, 可见热心之真纯.

《碧玉簪》
李秀英(金采凤)
再三拒风寇, 对虽然已经成了状元的丈夫的人性看得透彻
无奈受世俗伦理影响, 最后接寇也是不得已的出路.

《陈三两》
陈三两(黄依群)
身在风尘, 心系黎民
住在青楼却传教高尚人品

《卖油郎》
卖油郎(毕春芳)

忠厚热心的卖油郎, 这也是毕春芳舞台形像的化身.

《情洒罗山》
李良臣(钱惠丽)
不羡皇宫千佳丽, 只望得与妻相守一生

《紫玉钗》
崔允明(章瑞虹)
为朋友两肋插刀,当在所不辞

《追鱼》
鲤鱼(王文娟)
可爱还须要理由吗?

《柳永与虫娘》
虫娘(王桂萍)
识柳永奇才, 说行行出状元,劝柳永放弃功名, 把自己的兴趣做成事业, 见解大胆.
为琴献身, 为情献身, 即便失身真节在, 青楼女原是如此明白人.
晏殊(裘巧芳)
二万金钱青楼沽笑, 只为成人之美.

发表在 越剧柔情 | 留下评论

绝对的经典–评越剧<五女拜寿>

岁寒方知松柏健
患难相守品德全
寿堂重叙天伦乐
情深和睦笑开颜
绝对的经典--评越剧<五女拜寿>

演出:浙江省小百花越剧团
编剧:顾锡东

看名字我以为这只是一场用来在节目表演的低俗奉承戏,但我错了,没想到这戏里面包容着这么多的人间甜酸.

越剧<五女拜寿>是绝对的经典.

第一是情节, 故事有起有伏, 有主有支, 有定有变… 以抒情见长的越剧突现出被磨灭了的述事能力.

第二是演员, 虽然没有哪个余音绕梁, 但都把角色表现得活灵活现, 有血有肉. 台上哪个可爱,哪个可恨, 哪个看了让人同情, 哪个看了让人谩骂, 历历在目!
没有主角, 没有配色, 是这个剧团,一个整体完成了这个杰作!
绝对的经典--评越剧<五女拜寿>
1984年<五女拜寿>电影版的海报

演员表:
董柯娣饰杨继康 徐爱武饰杨夫人
周美姣饰元芳(长女) 邵雁饰俞子云(长婿)
吴海丽饰双桃(次女)陈筱珍饰丁大富(次婿)
何英饰三春(三女) 方雪雯饰邹应龙(三婿)
应惠珠饰四春(四女)傅江凤饰陈文新(四婿)
陶慧敏饰五凤(五女) 江瑶饰陈文华(五婿)
茅威涛饰邹士龙 何赛飞饰翠云
王连琴饰陈松年 俞会珍饰陈夫人

发表在 电影评论, 越剧柔情 | 留下评论

想对越剧学生说的心里话–门外看越剧的派别

1.首先,我是一个新喜欢上越剧的人.我分不清越剧的派别, 但我打心底觉得越剧很美, 我希望它能重新流行起来.
2.我觉得问题的重点是怎样让越剧更好听, 让更多的人欢迎. 这是最终的目标. 学越剧的最终目标不是学的最像谁, 而是怎样才能受观众的喜爱.不能本未倒置.
3.观众是指大众,特别是现在不喜欢越剧的年青人, 而不是现在已经存在的少数越剧迷. 已经存在的越剧迷本来就不多, 而且他们越来越少. 新学越剧的人不应该只为这些人学越剧, 而应该面向大众. 如果这些老越剧迷(应该大多是老的吧)说你学的不像谁或谁, 1.对他们不要怜悯,因为他们还有大把老唱片 2.于自己,不用太在意他们的评价, 因为他们会慢慢离去.
4.世上本没有派别, 但人和人总是不同的, 一个演员唱了几十年, 自然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这风格和演员生理和人世经历息息相关. 当崇拜者说她是什么什么"派"时, 将心比心, 如果那个老演员, 你或也会飘飘然, 然后你也会放不下这个称号, 于是或你也会有意无意地让你的学生为你传承技术(或更应该说声誉).但你的生理和人世经历和她的一定不同,这样的传承不自然. 
5.我不是说不能从前辈学习到什么, 我的意思是重学"道"轻学"术", 而不颦"形".
6.忘记派别, 把派别简单地看成前人不同的风格, 以听众为本, 凡美的我就学, 我就吸收, 当然这"美"是主观的,而这主观有对有错, 于是你不会受天下人都喜欢, 但那个高人能受天下人喜欢呢? 
7.愿越剧演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愿有一天老唱片不再流行和值钱!

发表在 越剧柔情 | 留下评论

一个人的舞台–评徐标新等2004年录的越剧<珍珠塔>

一山一峰不同岭
一花一草各有心
原天常生好心人
愿人常做好事情

一个人的舞台--评徐标新等2004年录的越剧<珍珠塔>

刚开始出场就不对,马上上网搜索,果然,徐标新是个男的!!!
这是第一个意外, 渐渐我发现一个更可怕的事–这部越剧是他一个人的戏.
说实话,方夫人虽然操一口地道的上海音,但唱的不错.
方小姐实在不敢恭维,我似乎永远不能捉摸她发出的下一个音是什么调的.
方老爷也是男的, 这回让我意外的不是他的性别,而是他的功底. 虽然很小心,但为什么要上台呢?

排除其他演员的全力铺垫, 我想徐标新也会是一个很优秀的演员. 特别是最后那段道情, 太美了.
但我没有被说服: 为什么??? 难道越剧真的要这样发展吗?

发表在 越剧柔情 | 留下评论

评越剧<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晚上看了浙江小百花越剧团 何赛飞 夏赛丽等演出的越剧<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感觉不错.
评越剧<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这几天接连看了好几部越剧. 以前看的都是比较早的.
这部唱词比以前看了几部老越剧文了许多.
以前几站给我的感觉唱词很通俗,很多口语.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更像诗,很多对仗,也更押韵.其中还出现了好几个我不懂的字,这在之前是没有看到过的.
但不知道为什么感觉没有那么好"听".
剧中出了苗塞风情,很有印象.苗塞中还唱当地的民歌,还杂越调,很有趣.
(试想一部讲述发生在中国几个地方的故事,每个不同地域的人物操不同特色唱腔,那该多有趣啊….)
服装复杂了很多,但我更喜欢朴素.
当中几个弹唱的插曲很好听,好像在那听过.
字幕由以前的手写改成了电脑宋体字(还带打字机那样的效果),使影片失色不少. 好在对白也有字幕, 像我这们对越语苦手的更容易看了.

演员都很到位. 两个仆人的表演也很出色. 可惜的是文君父亲的唱声和男人差太远了.
剧情虽然算是曲折,但不怎么深刻. 这对这部好戏有绝对性的抹杀作用.

发表在 越剧柔情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