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我思我在

膜、智能与自由——一份关于生命的不对称叙事

一、引子:从一道边界开始

想象一颗刚刚冷却的行星。熔岩凝固,雨水落下,无机盐在潮间带里结晶。就在某一微秒,两股成分不同的水流相撞,表面的脂质分子被推向彼此,自发卷曲,形成一个闭合的囊泡——膜。它薄得几乎透明,却把世界分成“内”与“外”。这道最原始的拓扑手术,同时制造了第一道不对称:囊泡里外的化学势不再相等。于是,流动、扩散、能量梯度,一切后来的故事,都从这道差开始。

二、膜:把世界切成可运算的局部
膜不是墙,而是阀门。它让某些分子通过,把另一些挡在外面;把光子的能量转成质子泵的扭矩;把随机的布朗运动翻译成一连串可被内部网络读取的比特。生命因此第一次拥有了“内部”。内部允许延迟反应:先储存信号,再集中处理;先模拟,再行动。于是,膜不仅隔离,更把“外部噪声”降维成“内部信息”,把“环境”翻译成“模型”。
独立的生命体,本质上是一台把外部不对称内化为内部协调的机器。协调效率的判据很简单:在同样扰动下,内部资源重新配置的速度是否快于外部扰动的累积速度。若答案是“是”,生命就活下来,并把这套膜-代谢-信息装置复制出去;若“否”,膜破裂,故事结束。

三、智能:在概率不平均处下注
当外部差异越来越复杂,仅靠分子开关的布尔逻辑已不够。进化开始制造新的膜——神经膜、细胞网络、大脑皮层,层层嵌套,层层扩大有效上下文。
智能的核心任务,是侦测并利用“概率不平均”。所谓不平均,是雨云在某一区域更厚、猎物在某一季节更肥、敌人的下一步更可能向左。智能体提出假说,下注资源,在反馈里微调先验。它永远无法证明“这就是真理”,却能用一次次后验更新把“活得久、传得广”当作临时奖杯。
从细菌趋化到人类科学,公式都一样:
观测 → 压缩成模型 → 用模型预测 → 行动 → 环境给出奖惩 → 模型再压缩。
架构的每一次革命——从感知机到 Transformer,从 RNN 到 Mamba——都只是把“能同时记住的相关历史”拉长一点,把“可并行激活的上下文”拓宽一点。我们称之为“有效 context length”的军备竞赛,其实是在为不对称洪流建造更大的蓄水池。

四、意识:高阶控制器及其代价
当 context 长度超过某个阈值,系统不得不在内部再建一层“关于内部状态的索引”。这就是意识:一个在高维状态空间里动态分配注意力的元算法。
它的工作是回答:此刻,哪一段记忆、哪一条假说、哪一项情绪值得被提升到全局广播?哪一些计算可以外包给小脑、基底节、肠道菌群?
意识并不制造新能量,它只是让能量在更恰当的时机流向更恰当的动作。代价是极高的代谢账单:人脑占体重 2%,却耗掉 20% 的葡萄糖。因此,意识只在生存回报足够高时才出现。换句话说,意识是复杂系统在极端不对称环境中买下的“生存加速保险”。

五、生命:用不确定性换取自由
如果宇宙是一台完全确定的自动机,所有未来态都已写在初始条件里,那么膜、智能、意识统统失去意义——没有差异,就没有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生命。
幸亏量子涨落、混沌、测量误差让信息永远残缺。残缺留下缝隙,缝隙允许下注。生命在不确定里冲浪,把“继续存在”本身活成了意义。
更妙的是:正因为信息永远不全,生命反而获得自由。自由不是推翻因果律,而是在因果链的缺口里做出不可被提前计算的选择;是在下一次观测降临之前,先对自己唱一段尚未被证伪的叙事。
于是,自由不再是哲学家的奢侈品,而是信息残缺带来的工程剩余。它像膜两侧的离子差一样真实,可以被测量、被利用,也被下一代膜继承。

六、递归:膜的再生产
故事并未结束。今天的人类在实验室里合成人工细胞,用 CRISPR 编辑膜蛋白;在计算机里训练千亿参数的大模型,把互联网当外部养料,把 GPU 当新的线粒体;在区块链上写下智能合约,让代码成为可编程的膜,隔离风险、封装信任。
膜换了材质,却从未消失。它继续膨胀,继续把更大的外部差异翻译成内部可运算的结构,也继续让生命在不确定里下注、在残缺里生长。

七、尾声:回到那道最初的边界
如果某天宇宙热寂,所有差异归零,最后一道膜也终将蒸发。但在那之前,生命会不断书写新的脚注:
“我们以不对称为食,以不确定为翼;
我们永远无法抵达真理,却永远在去往真理的路上;
而那路上的每一次呼吸、每一道裂缝、每一个尚未证伪的假说——
都是自由。”

发表在 人工智能, 我思我在 | 标签为 , , , | 评论关闭

不好之好

事物是发展的。如果顺心,即会从不好慢慢变好,由好到最好。从前向后看,当然是最好的时刻最让人期待。我们希望健康;我们希望富有,我们希望幸福。最好的时刻真的好吗?应该是的,因为它最好嘛。但仔细思考,你们感应恐怖,因为在那之后怎样?必定又是不会那么好了。不然怎么说那时刻最好了呢?最健康之后应该就是衰老、最富有之后就慢慢式微、最幸福之后恐怕就是意外之变了。所以,最好其实也不好。

把最好都想的不好,你会说我是多么的悲观主义呢?应该会说是悲观之极吧?但我还真是固执之人,我偏要认为自己乐观之极。因为我说最好不好的目的不是否定最好,而是要摆出这个阵式,然后颂扬不好之好。既然最好不好,那什么好呢?不好啊。在不好时,你可以变的更好。什么时候最好呢?最好最好不要来,或者来的越晚越好。比如去世时到来。

2019-03

发表在 成败几何, 我思我在 | 评论关闭

怎样学快一点?论学习的速度

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东西,有的人看一眼就学会了,有的人可能学习很久还是不能入门。是什么导致这样的差异呢?

我将导致学习速度的不同因素拆分,分为以下几个:

1。最明显的,投入真正学习的时间。很多人说想学什么想学什么,比如想学习英语,想学习乐器,问题是你真正投入时间了吗?还是只是一直在口头说说。没有投入真正的学习时间,说想的永远只是梦想或幻想吧。成功学上有一个10000小时原则。要真正掌握什么,真金白银地投入10000个小时学习啊。光说是没有用的,浪费口水而已。

2。学习时候的注意力。有的人虽然投入了学习的时间,但学习的时候没有集中精力,比如一边学习一边看电视,或者一边学习,一边心里想其它东西。这样的学习低效是可以预见的。这种三心二意的做事其实本身也是很浪费时间的,因为很可能做的想的二三件事都没能做好。有的时候人要取舍,选择在一个时间把一件事做好。

3。学习的材料, 继续阅读

发表在 成败几何, 我思我在 | 标签为 | 留下评论

谈学习之学习的目的

我从小好学。可惜条件不好,学习之路磕磕碰碰,导致到现在也没成啥大事。但我还是喜欢学习,并从学习中得到快乐,就如天真孩子一样,我为此感到幸运。我准备花时间跟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学习的心得。这是第一篇。

谈学习的目的

正如做其它事一样,学习的第一要点是动机。有充分的理由学习才会投入时间、精力认真去学习。学习的理由可以是兴趣。喜欢什么东西去学习什么自然是很好的,你会自觉的投入时间精力。不过由此去学习的问题是学习到的知识并不一定有实际的用途。注意知识如果不用,是会被遗忘掉的(这个不是大脑的缺点,而是一功能,因为大脑的容积有限,遗忘就如手机的内存清理,清除不常用的内容,会留下更多的空间可以储存更实用的东西)。是不是现在不用的东西就不能学的, 继续阅读

发表在 成败几何, 我思我在 | 标签为 | 留下评论

健康并不带来快乐

在进行两天的认真分析思考之前,我一直地认为健康的身体可以给人带来快乐。但现在我已经确认了,这是自以为然的错误想法,没有半点根据。健康并不能给人带来快乐。

我怎么会得出这么不可以思议的结论呢?这是从我的近年经验理性推导出来的。昨天我一如既往,工作完毕,晚饭还没有弄好,开始无聊地躺在躺椅上数腿毛。1根,2根,3根。。。我感到痛苦吗?没有。我感到快乐吗?也没有。突然一阵风过,门轻微地晃了一下,我愣了一会,然后什么事也没发生,于是我继续数腿毛,4根,5根,6根.。。,没有感觉一丝快乐,虽然也没有悲伤。仔细一想,最近的一千多天来不几乎都这样平凡?不应该啊。因为这么长的时间里我一直健康着啊。3年来,这健康竟然并没有给我快乐!我3年来我没快乐过?当然不是,只是没有哪次快乐是因为这身体的健康。如果没有其它缘由(比如吃到好吃的东西,见到多年不见的好友,听闻领导又掉到坑里等),就像今天这样平淡地数着腿毛的话,我是不会也不应该诡异地因为健康而感到快乐的。

但是生病使人很痛苦啊?也许你会这样问。是啊,生病的确使人很痛苦。没人会想要生病。即便被感染上并不严重的感冒,全身乏力,头重脚轻,都让人非常难受,更不要说其它更严重的疾病。但我的结论并没有否定生病使人痛苦啊!–生病使人痛苦,但平时的健康并不能给人带来快乐,这是两个不矛盾的,并立成立的结论。

其实这只是人类幸福理论的冰山一角。拥有的东西,如果长久拥有,即便多久美好,我们也麻痹了,感觉它的存在是想当然的,不会因为它而感觉到幸福。要想让健康给自己带来快乐,除非将它失去,然后复得。

什么时候健康能让人快乐呢?大病或感冒一场,如果康复,自然会重新高兴。或者像我这般细心,在数腿毛时参悟大道,因再次意识到自己的健康,才会傻傻地微笑。

发表在 我思我在, 某时雨集 | 标签为 | 留下评论

搬家

昨天晚上电脑坏了,弄了半夜,给电脑换了一个硬盘。终于解决问题了。今天上午整理老硬盘上的资料。一个文件夹一个文件夹的看,虽然才用2、3年,但已经很有历史感了。好多文件像是很遥远之前的,却又像近在昨天的。。。文件重要吗?大多数不重要。删掉吗?删掉就没有了,以后再也找不回了。。。 比如当年那些似乎无关紧要的QQ聊天记录。。。

这让我再次想起小时候的那一次搬家,从乡下搬到镇里那次。当年好像是97年,父亲先到镇里工作,几个月后让我搬也下去。我只带了生活必用品,留了大部分东西在乡下。慢慢的,我们竟在镇上定居了,虽然后来回去搬过几次东西,但总感觉搬的十分潦草,因为认为毕竟乡下才是自己真正的家,感觉总有一天会回去。好些东西,甚至是认为比较重要的,留在了那里。然而,之后我上了大学,然后又开始工作,等再次回到老家,进入那个房间时,已经是十几年后。老家已经借给亲戚置放杂物和饲养鸡畜多年,楼上我的房间也早已空空荡荡,仅在阳台上面发现几个我年少时用来当做花盆的瓦罐,只能用它们来记念那段漫长的青少年回忆了。

日常的时候总是这样小心,等要离别时却总是粗糙,人生不就是这样吗?像种花养鱼,烧音响。。。用什么线,什么插头都要讲究,到网上慢慢选,但到了要搬家,大的东西,如鱼缸花盆总是很难搬走,细小的收藏品也很不容易收拾全。一到搬家时段,各种琐事,时间也一定会显的仓促,总没有办法头尾想顾,于是就开始不太在意,开始有意无意的为了省事而潦草。但其实一般结果也还可以,毕竟一到了新地方,也会有不少新奇(或困难?),也就顾不得怀旧了。面前又会是人生的一个新的旅程。

或许人的一生也是这样。我们的生活或许也只是灵魂的一个站点。活着时事情很多,逝世时又有哪个可以打包完全部的行李,交接完所有的事宜?低头过一天天的日子,就如昨天焦虑地在维修电脑,忙的甚至忘记喝水;但也要抬头思考一下人生的大局(最好在海边找一个躺椅?)。明白或终有一天所有的努力会被草草对待,我们又何需过份痴迷?平日如果遇到烦恼,该看开就看开,遇到问题,可以放手的就放手,因为,也许下次搬家,当下看起来很重要的事物其实没有办法随你一起搬走。

发表在 成败几何, 我思我在, 某时雨集 | 留下评论

为什么“环境保护”对人类来说是一个毁灭性的错词

弟弟过来聊天,提起多年前我曾经跟他讨论过“环境保护”的问题,让我回忆起当年我的一个观点。要不是他提醒,我几乎忘记了,现在想起,最好记下。这个很重要啊。关系人类存亡,宇宙命运。。。算是天机,大家看了要保密。我的观点就是日常大家使用的“环境保护”其实是一个错词。而且这个错词有可能直接导致人类的灭亡。

保护环境(environmental protection),词典的解释是“对环境进行保护”。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之类的词,都说了很多年了,报纸电视网络上多的是,听起来也很顺口,但其实都是“别字”,问题很大。

环境保护说的似乎很重要,但私底下说,实际上真正在意的人并不是很多吧。什么是环境?谁是地球?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他们?现在这个社会,大家都自私的很。儿女可能会保护,父母有时候都不一定放在心上。呼吁人类去保护环境,保护地球。我感觉很不靠谱。

实际上我们保护不了环境。什么是环境?环境是绿草地、是新鲜空气吗?是的。但沙漠、有毒气体也是环境。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可算作环境,好的坏的都是环境。环境本身并不在乎这些。空气不新鲜了,人会不舒服,但“环境”不会抱怨,它也不会因为这个生病或死亡。环境还是环境,它是不需要被保护的。如果我们直的是为环境着想说要“保护环境”,那是画蛇添足了。

那我们说的“保护环境”是多余的吗?不是。环境坏了,鱼会死,人也会死。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但“保护环境”是错误的用词,正确的说法是“保护人类”,或精确的说“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不能省去中间的字,因为省去后会产生变质的解读,让人类产生自大的幻觉,以为自己不但可以无法无天地生存,而且手上还掌握决定自然环境生死的大权。

“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不是人类的奢侈行为,而是人类自救的挣扎。“保护环境”则是人类发明的可怕错词,会误导人类走向灭亡。我的脑海里曾经有过这样的影像,如电脑游戏<fallout>里荒凉无人的都市水泥高楼间零散着躺着一些白骨。四周的墙上贴着好些醒目的海报,海报上写着“人类要保护环境”。笑点是环境还悠然地存在着,要保护它们的人类却已经离去。

发表在 我思我在 | 标签为 , | 一条评论

被看到了

买了个鱼缸,在鱼缸里养了一条大鲤鱼。春节回家过年。不放心鱼,回家前安装了一个远程摄像头,通过网络可以远程监视鱼缸的情况。并且使用单片机DIY了一个远程控制的照明与喂食系统。

晚上我看着摄像头给鱼喂食。半个小时后,鱼早已经吃完了鱼食,像是在散步之中。突然我看它停住了,慢慢转向摄像头,越来越近,不动了,1秒,2秒,5秒。。。仿佛看到了那个摄像头,穿过网络看着我的双眼。。。这种四目注视的假象诡异地让我打了个寒战!然后只见那鱼如梭一样转身,瞬间冲进了水草后面,不露出头尾,画面不再有动静。

这让我想起了8岁那年在那条村巷突然奇怪地感觉有人在小雨间从黑暗处注目自己,以至于飞跑的往事。细想当时或到现在的我亦可能是别人鱼缸里的鱼吧?

补注:几分钟之后,那条鱼从水草后慢慢地游了出来,然后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似的悠然地散步着。再半个小时后我把鱼缸的灯关了,自己也去睡觉了。

发表在 我思我在, 某时雨集 | 留下评论

《老子·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发表在 成败几何, 我思我在 | 标签为 , | 留下评论

可乐7元二升半

早上起床后在沙发上半睡半醒地坐着。 不经意发现对面桌子上摆着昨天晚上买回来忘记放进冰箱的大可乐。 盯了很久后突然明白了自己的用意, 长叹一声:“可乐好便宜啊!这一大瓶才7块钱!”

庸人自扰,“可乐”长贱。 世事人情繁复, 刚睡醒的朦眼反而看得分明。 记之备以省身。

发表在 成败几何, 我思我在 | 标签为 ,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