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学习

在线学习推演模型:在不确定中追索规则的智能方式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几乎所有的智能系统——无论是人脑、动物、企业组织还是AI模型——都在做着一件事情:从过去的局部经验中总结出规律,去试探未来的反馈。

这种机制看似朴素,却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哲学与技术含义。我将它称为一种“在线学习推演模型”(Online Inductive Probing Model),并尝试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


一、时间维度的单向性:我们只能用过去

无论是谁,都无法逃脱时间的箭头。我们做出所有判断的依据,只能是过去已发生的事。未来尚未发生,也无从取样。

更具体地说,任何推理或模型:

  • 只能使用历史数据

  • 基于有限区域的信息(空间、语义或感知范围)

  • 提出一种规则或结构

  • 并在未来遇到反馈后进行修正或淘汰

这就是最原始也最通用的学习方式。


二、无法证实,无法证伪:试探是唯一的方式

这套模型有个悖论:它既无法完全证实所推理的“规则”,也无法彻底证伪。

  • 因为未来未到,验证永远是延后的;

  • 而未来反馈往往不完全、不连续、不明确;

  • 所以,一个假说只能“暂时有效”,直到它失效。

这是一种永远在路上的认知模式。

我们只能不断“试探”:

  • 抛出预测;

  • 接受反馈;

  • 修正模型;

  • 再次预测。

这非常像贝叶斯更新,也像进化选择。你永远不能证明自己是对的,但可以不断修正偏差,靠近有效性。


三、提升学习效率的两条路径

既然这是个结构性困境,我们就只能在试探效率上下功夫。

1. 加快预测节奏:增加反馈密度

如果你能在短时间内做出更多“小预测”,哪怕是微小反馈,也能加快模型的迭代。比如:

  • 股票市场中的高频交易策略

  • 人类认知中的“快速验证小假设”

  • AI中的强化学习 agent 快速与环境互动

2. 增强感知能力:扩展输入维度

另一种方式是“装更多眼睛和耳朵”,也就是增加传感器和数据源:

  • 人工智能中,添加多模态输入(图像+语言+动作)

  • 人类学习中,去倾听他人经验、跨领域观察

  • 企业经营中,提升用户反馈、监控系统建设

本质上都是:提升输入的覆盖面与密度,从而让模型拥有更多可参考的“过去”。


四、架构的历史演进:在扩展有效 context length

从历史的视角看,人类所有关于“学习架构”的进化,本质上都围绕一个目标:延长“有效上下文”的范围

从最原始的口口相传、记忆规则,到文字、书籍、数据库、互联网,再到今天的人工智能模型(如Transformer、GPT),不断扩大的都是我们能纳入推理系统的“过去内容”。

有效 context length = 可用于决策的经验范围

AI系统里,我们从 RNN(短记忆)到 LSTM(门控记忆)到 Transformer(全局注意力),无不体现出这个趋势。

而未来的发展,也会持续提升:

  • 时间跨度(处理更久远的过去)

  • 多维感知(整合更多形式的信息)

  • 状态空间(建模更复杂的外部世界)


五、但 context 的扩大,也带来副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context 越长越好”。以下风险会随之而来:

  • 过拟合历史:模型过度相信过去规律,错失变化信号

  • 响应迟缓:记忆过重会拖慢反应速度

  • 信息冗余:噪音累积,信号反而稀释

所以,任何智能系统都需要在记忆 vs 适应之间做动态平衡。


六、从本质看:这是所有智能的底层模式

你会发现,无论人类思维、公司决策,还是AI系统,几乎都遵循这个通用架构:

有限经验 → 提出模式 → 未来验证 → 反馈修正

这就是一种“后验智能”(post-hoc intelligence),在无法预知中不断调整自己,从而适应未来。

而“智能”的本质,可能就只是:

  • 提出合理假设的能力;

  • 快速验证假设的能力;

  • 容忍错误并及时调整的能力。


七、未来方向:更快、更广、更精准

我们真正要追求的,或许是这三点:

  1. 更快的反馈循环:从年级考试 → 每日小测 → 实时眼动追踪;

  2. 更广的感知范围:从单一维度 → 多模态融合;

  3. 更精准的上下文建模:从纯数据 → 意义结构图谱。

也许这正是智能系统未来的发展路径。


小结:命名与比喻

我们可以为这种结构起个名字,比如:

  • 试探式智能(Probe-based Intelligence)

  • 后验推演模型(Post-hoc Inference Model)

  • 时间盲测系统(Temporal Blind Probing)

  • 延迟反馈学习架构(Delayed Feedback Learning Architecture)

它就像:

  • 在雾中行走,靠回声定位;

  • 在黑箱前试按按钮,根据灯光变化理解机制;

  • 或者像盲人摸象,每一次触摸都是一次推理。

这是不完美的,但确实是所有智能体正在使用的最现实方式

发表在 人工智能 | 标签为 , , | 评论关闭

怎样学快一点?论学习的速度

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东西,有的人看一眼就学会了,有的人可能学习很久还是不能入门。是什么导致这样的差异呢?

我将导致学习速度的不同因素拆分,分为以下几个:

1。最明显的,投入真正学习的时间。很多人说想学什么想学什么,比如想学习英语,想学习乐器,问题是你真正投入时间了吗?还是只是一直在口头说说。没有投入真正的学习时间,说想的永远只是梦想或幻想吧。成功学上有一个10000小时原则。要真正掌握什么,真金白银地投入10000个小时学习啊。光说是没有用的,浪费口水而已。

2。学习时候的注意力。有的人虽然投入了学习的时间,但学习的时候没有集中精力,比如一边学习一边看电视,或者一边学习,一边心里想其它东西。这样的学习低效是可以预见的。这种三心二意的做事其实本身也是很浪费时间的,因为很可能做的想的二三件事都没能做好。有的时候人要取舍,选择在一个时间把一件事做好。

3。学习的材料, 继续阅读

发表在 成败几何, 我思我在 | 标签为 | 留下评论

谈学习之学习的目的

我从小好学。可惜条件不好,学习之路磕磕碰碰,导致到现在也没成啥大事。但我还是喜欢学习,并从学习中得到快乐,就如天真孩子一样,我为此感到幸运。我准备花时间跟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学习的心得。这是第一篇。

谈学习的目的

正如做其它事一样,学习的第一要点是动机。有充分的理由学习才会投入时间、精力认真去学习。学习的理由可以是兴趣。喜欢什么东西去学习什么自然是很好的,你会自觉的投入时间精力。不过由此去学习的问题是学习到的知识并不一定有实际的用途。注意知识如果不用,是会被遗忘掉的(这个不是大脑的缺点,而是一功能,因为大脑的容积有限,遗忘就如手机的内存清理,清除不常用的内容,会留下更多的空间可以储存更实用的东西)。是不是现在不用的东西就不能学的, 继续阅读

发表在 成败几何, 我思我在 | 标签为 | 留下评论

iliad — 一个好的老师能让你喜欢上一门课程

一个好的教师能让你喜欢上一门课程。 我当年就是这样。 因为初中的化学老师很风趣, 因此我喜欢上了化学老师, 也因此迷上了化学这门课程。 而到高中时没能坚持下来, 这是后话了, 不过或也跟高中的化学老师不风趣有关。 但这却不是今天的话题。 今天的话题是一个好的工具能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习惯。

实际上一个好的工具能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也不是今天的重点。 今天的重点是iRex iLiad, 一个电纸书阅读器。 最近终于用上了它。 果然, 发现用它读书很好。 比之前的打印出来再读, 和在电脑上读好多了。

好是有几点的好:一是显示效果。 显示更接近纸了, 不刺眼。二是方便,不用打印, 考进PDF文件就能读, 甚至可以使用无线网络向里面转书读。 三是相比小巧,可以捧在手里读。大小跟一本技术书差不多, 但里面能装上几十本书。四是可以手写, 跟书上一样做笔记。

当然iliad也有不足的地方。 比如屏还是太小了, 有少量PDF读起来不方便。 又如因为显示比较慢不能像书一样快速的翻看。
 

但总之, 用iliad看电子书是非常不错的体验。 它或将让我重新喜欢上读书。 而这是好事。 读书比上网好多了。 网上信息太杂太乱了, 而读书收集信息更专注, 更有目的性一点。

说到这里, 又要说回工具能改变生活习惯的问题。 有一个自己喜欢的MP3能让人想多听一些有声书, 有一本自己喜欢的背单词书能让一个人喜欢上英语, 有一辆自己喜欢的自行车能让人爱上骑行, 有一个计步器能让人喜欢上步行。。。。说不尽的例子。 好老师能改变人, 好的工具也是一个好老师。

发表在 信息处理, 其它, 成败几何 | 标签为 , , | 留下评论